地图守望者
标签
收藏研究
传统文化
地图守望者

辛亥百年记忆之清末日语入门教材

发表时间:2019-06-10 22:51

020.jpg

中日甲午战争一役,中国惨败于被称为“蕞尔小邦”的日本,给清廷和民间都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广大爱国知识分子更是看到只有仿效日本向西方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和做到救亡图存、富国强兵。大批爱国有志青年便纷纷走向了东渡留学,向日本学习以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的救国图强之路。自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便出现了大批中国学生涌向日本留学的热潮。他们当中有普通平民百姓,也有王公子弟、秀才举人、在职官员,甚至缠足女子、白发老翁也不甘落后。他们有的夫妇同往,有的父子兄弟相随。或官派,或自费,竞相东渡,络绎不绝。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后,留日学生总数达几万人之多。

    留日热潮在1905年至1906年间达到最高峰。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等因素影响,留日学生人数猛增到八千多人。这些留日学生接触到在国内从未接触过的各种新知识、新思想,极大刺激和促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和民主、革命思想。相当多的留日学生逐渐走向以革命推翻腐朽清王朝,建立新中华的道路。清末的这一留日热潮对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客观上也推动了中日文化的交流,加深了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随着大批留日学生的到来,语言的不通在学习、生活或交流上必然会带来很大的不便和困难,因此,如何能比较快速而又简便的掌握日语的入门知识和日常会话,就成了这些初到东瀛的留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1月,由中国留学生会馆出版的《日语新编》就是当时广受留学生欢迎的一部日语初级入门教材。

021.jpg

     中国留学生会馆成立1901年10月,会馆馆址设在东京神田区骏河台铃木町十八番地(今千代田区神田骏河台),由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吴禄贞带领部分激进留学生牵头组建,蔡钧任会馆总长,留学生监督钱恂任会馆副长。发起这一组织的宗旨是“联络情谊,交换知识”,更好地加强各省留日学生之间的联系,吴禄贞称之为“此会馆之于中国,无异美国之独立厅”。会馆的建立,使留日学生有了民主自治的团结核心和聚会场所,得以“常常聚会,纵谈政治”,极大地推动了留日学生们开展爱国活动。会馆是一座两层楼的西式建筑和一座日式房屋,设立有事务室、会客室、食堂、图书馆、阅览室、音乐室和健身房等,学生们可以在会馆召开同乡会、日语讲习会以及出版图书刊物等。1935年1月,会馆为火灾所毁。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曾有一段有趣的描述:“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会馆既是留学生的会议场所,也是留学生的一个出版中心。会馆自办了的一些刊物和翻译、出版了各类书籍,例如《二十世纪之支那》、《白话报》、《宪法》、《中国矿产志》、《东亚外交史》、《社会主义神髓》、《经济学讲义》、《法学通论》等等,对普及新文化、新知识,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开启民智、唤醒民众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笔者收藏的这本《日语新编》为光绪三十二年的再版本,安徽人叶良、福建人李庚桐合著,三十二开平装本239页。全书日文部分均采用片假名的历史假名用法,分为音韵之部(1—44页)、语法之部(45—72页)、会话之部上(73—146页)、会话之部下(147—239页)共计四编。正如作者在例言中所说:“是书名曰新编,盖取革旧取新之义也,一切陈旧腐烂之言概不录焉。”做到了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收录了让初学者易于理解和领会的语法讲解、词汇举例,特别是在会话编中,采纳了当时流行、地道的与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日常口语,以上方汉语、下方日语相对照的方式,让学习者能尽快地轻松自如的提高和掌握会话能力。另外,在汉语部分亦是采用的白话文,这也为我们了解或研究一百年前中国人日常交流的词语变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文献资料。

(2011年10月7日)

022.jpg023.jpg024.jpg025.jpg026.jpg02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