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老地图一瞥(五)发表时间:2019-06-11 20:51 南京老地图一瞥(五) ——民国“黄金十年”初期之《首都城市图》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全国正式进入“训政时期”。蒋介石打出所谓“以党治国”的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名曰加强中央统治,实为排除异己,建立独裁统治。 从国民党定都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到抗日战争爆发的十年间,也就是1927年至1937年,在历史上也称之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在这期间,虽然有中原大战与国共内战等战事此起彼伏,但在蒋的威权下国民党逐步建立起相对稳定、巩固的统治机器,全国在政治、经济、基建、文化、教育、社会政策、边疆民族政策、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皆取得了一定成就,国家建设大幅度迈进,发展迅速,整体环境已达1840年以来中国最高水平。 1928年1月,由孙科负责的首都建设委员会成立,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以林逸民为主任,着手国都规划建设。同年七月,国民政府公布《特别市组织法》和《市组织法》,正式将城市纳入国家行政序列,由此奠定了近代中国城市建制。次年6月1日,南京置“首都特别市”。到12月31日,历时一年多编制的“首都计划”正式由国民政府公布。它是南京在民国时期编制的最完整的一部城市规划,亦可谓中国近代最早的城市规划。“首都计划”共编制有南京史地概略、人口预测、都市界线、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建筑形式的选择、道路系统规划、路面、市郊公路计划、水道的改良、公园及林荫道、交通的管理、铁路与车站、港口计划、飞机场站的位置、自来水计划、电力厂的地址、渠道计划、市内交通的设备、电线及路灯规划、公营住宅的研究、学校规划、工业、浦口计划、城市设计及分区授权法草案、分区条例草案、实施之程序、款项的筹集等二十八项规划内容。“全部计划皆为百年而设,非供一时之用”,“首都计划”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勾勒了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宏伟蓝图。但后因抗战爆发,规划大部被迫搁置,无法实施。但现代南京的城市格局、功能分区、道路系统的雏形已经基本确立下来。“首都计划”还聘请了美国人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1954年。清华园的规划设计者,中国建筑古典复兴思潮代表性人物)及古力冶为顾问。使此一首都城市建设在规划方法、城市设计法案、规划管理等诸多方面吸收借鉴了欧美的现代城市建设模式,在规划理念及方法上乃首开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之先河。 实施“首都计划”,地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使政府工作人员及专家学者了解和掌握城市现状,以便于制定下一步的城市改造与建设规划方案,“南京特别市土地局”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编印了《首都城市图》一幅,笔者所藏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0月南京共和书局代售发行的,与1929年版相比,去掉了图幅左侧的“南京特别市土地局”和“中华民国十八年五月缩制”的字样,估计是由内部出版改成了公开出版,以应普通民众的需要。 《首都城市图》约呈二开(78×54CM)横版,单面套色印制,比例尺三万分之一(公里和华里对照),所用底图应为军用或专用的地形图,并改绘而成。其标示范围在“国都计划”中所划定的国都界线范围内。“国都计划”言:“国都为中央政府所在之地,防守利便,最关重要”,故“军事上所认为重要地点者,均须划入界内”。因此,规划的国都界线,南起牛首山,北至常家营,西至和尚路,东至青龙山,界线全长117.2公里,面积855平方公里。该图重点选择了中心城区及其周边,紫金山中山陵一带。 图中注记符号的标示繁杂多样、极其详尽,包含的信息量十分丰富,从右下侧的图例中可见各类符号达五十八种,有表示交通、通讯线路及设施的铁道及车站、大道、乡村道、小道、不定道、凿岩道、木桥、小桥及石桥、渡口、无线电柱、码头;有表示自然地理特征的河道、干河及时令河、岩石、雨裂崩土、土堆、凹地、湖池、草地、湿地、潮泥滩、沙滩、竹林、松林、杂树林;有表示人工建筑物和设施,以及农林业的城墙、房屋、官署、石墙、砖墙、土墙、铁栅、木栅、竹篱、土堤、小堤、回教堂、庙宇及祠堂、坟墓及仓库、水井及塔、病院及西教堂、测候所及学校、稻田、芦柴、桑园、果园;有表示军政机关的海军总司令部、陆军兵营、区党部、公安局分署、电报局、无线电报局、邮政局及关卡;还有水平曲线(等高线)、水准点、三角点、中山陵园界、地类界、水流方向等符号。在民国时期出版的众多城市地图中,标注了如此之多不同注记符号的实属少见。 该图笔者购自于日本旧书网站,背面有原日人藏者钤印一方,估计应是抗战爆发前后此人在南京购得后带回日本。但不知是否是其本人,还是其后的持有人,将此图的封套剪裁下来,将图名、出版日期和出版发行单位分别裁为三段条幅粘贴于右侧,也许是觉得图幅本身没有这些信息,为了张贴在墙上方便观者获知而不得已为之;现在看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败笔。 附:“首都计划”中的功能分区:中山门外紫金山南麓为中央政治区、傅厚岗一带为市级行政区、长江两岸及下关港口为工业区、主干道两侧和明故宫、新街口一带为商业区、鼓楼及五台山一带为文教区、山西路一带为新住宅区。 自1928年8月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中山大道破土动工起,到1935年的七年间,南京城市道路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和改观: 1928年筑燕子矶马路;1929年筑黄浦路、中山门马路、环湖路、中山路、朱雀路、中正路(今中山南路);1930年筑太平门路、热河路;1931年筑上元路、山西路、白下路、太平路、玄武湖路;1932年筑汉中路、中华路、雨花路;1933年筑考院路;1934年筑江边马路、国府东箭道马路、云南路、建康路、中央路。这些大道以及沿途众多形形色色的近代建筑,形成了今天南京旧城的总体格局。 (2011年10月31日) 上一篇让人喷饭的东瀛怪异姓名
文章分类:
芙蓉斋说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