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遥远的桑巴之国——巴西和《巴西地图集》发表时间:2019-06-23 23:45 《巴西国家地图集》简介 《巴西地图集》(Atlas do Brasil),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I.B.G..E.)1959年1月31日第二版,国家地理委员会地理分部制图,Jurandyr Pires Ferreira、Speridião Faissol、Antonio Teixeira Guerra主编。这一版是为巴西第21任总统儒塞利诺·库比契克·德奥利维拉(Juscelino Kubitschek de Oliveira)就职三周年而出版发行的纪念特刊。地图集使用葡萄牙文编写,横四开精装本共163页。 地图集分为分区图及概况、巴西全国专题图及概况、分州行政区划图三大部分96幅地图,分区图及概况、巴西全国专题图及概况两大部分采用文字、图片(黑白照片)与地图相结合的方式,以左文右图的格局进行编制, 第一大部分,分区图及概况。除第一、二幅地图外,将全国划分为北部、东北、东部、南部、西部五个大区和中北一个地区(其中马拉尼昂州、皮奥伊州单独列为中北地区),统一按地形、地貌、气候、植被、人口、经济、交通等七个方面依次排列。地图有50幅。 1、巴西领土扩张;2、巴西区域划分; 3、北部大区地形图;4、地貌图;5、气候类型;6、植被类型;7、人口分布;8、经济建设;9、交通及通信; 10、中北地区地形图;11、地貌图;12、气候类型;13、植被类型;14、人口分布;15、经济建设;16、陆地交通;17、空中交通; 18、东北大区地形图;19、地貌图;20、气候类型;21、植被类型;22、人口分布;23、经济建设;24、陆地交通;25、空中交通; 26、东部大区地形图;27、地貌图;28、气候类型;29、植被类型;30、农村人口分布;31、城市人口分布;32、经济建设;33、陆地交通;34、空中交通; 35、南部大区地形图;36、地貌图;37、气候类型;38、植被类型;39、人口分布;40、经济建设;41、陆地交通;42、空中交通; 43、西部大区地形图;44、地貌图;45、气候类型;46、植被类型;47、人口分布;48、经济建设;49、陆地交通;50、空中交通。 第二大部分,巴西全国专题图及概况。有地图20幅。 51、地貌图;52—53、等温线和年降雨量;54、气候类型;55、植被类型;56、农村人口分布(1950年);57、城市人口分布(1950年);58、巴西人口比较(1900—1950年);59、国内人口迁移(1940—1950年);60、国民生产总值(1955年);61、农牧区;62、牲畜饲养(1955年);63、肉牛养殖(1955年);64、矿产及采矿业(1955年);65、加工业;66、发电厂及发电量(1955年);67—68、进出口贸易(1955年);69、巴西道路交通;70、巴西行政区划。 第三大部分,分州地图。有地图26幅,比例尺各异,除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群岛和新联邦首都区单列出来,里约热内卢州及联邦首都区合为一幅之外,其余均为一州(地区)一幅。该部分无文字说明,底色留白,无地形表示,以醒目红色粗线条为州界,突出了巴西热带地区水网密布的特征。居民点按州府、市、镇、村标注,还有铁路和公路等,图例表示较为单一。也未标注出二级行政区。 71、朗多尼亚地区;72、阿克里地区;73、亚马孙州;74、里奥布朗库地区(Rio Branco);75、帕拉州;76、阿马帕地区;77、马拉尼昂州;78、皮奥伊州;79、塞阿拉州;80、北里奥格兰德州;81、帕拉伊巴州;82、伯南布哥州;83、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地区(Arquipélago de Fernando de Noronha);84、阿拉戈斯州;85、塞尔希培州;86、巴伊亚州;87、米纳斯吉拉斯州;88、圣埃斯皮里图州;89、里约热内卢州及联邦首都区(Rio de Janeiro e Distrito Federal);90、圣保罗州;91、巴拉那州;92、圣卡塔琳娜州;93、南里奥格兰德州;94、马托格罗索州(Mato Grosso);95、戈亚斯州;96、新联邦首都区(Novo Distrito Federal)。 上述行政区划在半个世纪之后变化基本不大:1960年4月,首都正式从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原联邦首都区撤销;1962年阿克里地区改为州,里奥布朗库地区改名为罗赖马地区;1981年朗多尼亚地改为州;1982年,析马托格罗索州南部置南马托格罗索州;1985年,析戈亚斯州北部置托坎廷斯州;戈州属中部东区,托州属北部区;1989年罗赖马地区、阿马帕地区改为州;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地区撤销,并入伯南布哥州。 图集出版之际,正值巴西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年代,儒塞利诺·库比契克·德奥利维拉(1902~1976年)担任总统(1956~1961年)期间,实行开放和开明政策,采取现代化、工业化的经济措施,制定了多个项目的经济发展纲要,推进了巴西在能源、交通和教育,以及汽车、造船、钢铁等重工业的发展。在当时开创了巴西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实现了新首都巴西利亚的建设和迁都计划。在巴西人民的心目中,他一直是巴西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这部具有国家大地图集性质的地图集的出版,是编制者们向这位总统所取得的成就的献礼,也可以说是巴西经济腾飞时代的见证。而时至今日,包括巴西在内的众多拉美国家,其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了大踏步的后退,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啊! 巴西概况 巴西联邦共和国( 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面积8514200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五,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人口19237万(2011年),居世界第五,其中白人占47.7%,黑白混血种人占43.1%,黑人占7.6%,黄种人占0.4%,印第安人占0.2%。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71%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圣保罗为第一大城市,里约热内卢为第二大城市(201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地)。 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抵达巴西。1549年建立殖民地并任命总督。1822年9月7日葡萄牙王子佩德罗宣布完全脱离葡萄牙独立,建立巴西帝国,加冕称帝,称佩德罗一世。1824年巴西颁布宪法。次年,葡萄牙承认巴西独立。1889年11月15日丰塞卡将军发动政变,推翻帝制,成立巴西合众国。1967年改国名为巴西联邦共和国。现任总统迪尔玛·罗塞夫(Dilma Rousseff)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就职,是巴西历史上首位女总统。 巴西东临南大西洋,北面和南面除智利和厄瓜多尔外,与其他全部南美国家接壤。全境地形分为亚马逊平原、巴拉圭盆地、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四个部分,位于圭亚那高原的内布利纳峰海拔3014米,为全国最高峰。亚马孙平原约占全国面积的1/3,是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亚马孙、巴拉那和圣弗朗西斯科为三大水系。亚马孙河全长6751公里,横贯巴西西北部,在巴流域面积达39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流域面积和河口年平均流量最大的河流。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气候,南部部分地区为亚热带气候。海岸线长7400多千米。 巴西资源丰富,铁矿占世界总储量9.8%,居世界第五位,产量居世界第二位;镍储量达世界总储量98%,铌、锰、铝矾土、铅、锡等多种金属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0%以上。此外还有较丰富的铬、黄金和石棉。森林覆盖率达57%。木材储量658亿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拥有世界18%的淡水。 巴西综合实力居拉美首位。是世界第6大经济体,美洲第2大经济体。巴西工业居拉美之首。70年代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石油、水泥、化工、冶金、电力、纺织、建筑等。核电、通讯、电子、飞机制造、军工等已跨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巴西的农牧业发达,是世界蔗糖、咖啡、柑橘、玉米、鸡肉、牛肉、烟草、大豆的主要生产国。是世界第一大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素有“咖啡王国”之称。巴西又是世界最大的蔗糖生产和出口国、第二大大豆生产和出口国、第三大玉米生产国。 交通以公路、铁路和水运为主。公路总里程达170 万千米,其中柏油或水泥路面等级公路为16.5 万千米。铁路总长3.03万千米。另外,全国主要港口44个;航空公司9家,公用民航机场710个,其中大型机场29个。主要旅游景点有里约热内卢、圣保罗、萨尔瓦多、巴西利亚、伊瓜苏大瀑布、马瑙斯自由港、欧鲁普雷图(黑金城)、巴拉那石林和大沼泽地等等。 巴西文化具有浓郁的拉美特色,普遍的音乐舞蹈时尚(如:桑巴舞)多来自民间,主要受非裔所影响深远。1974年8月15日中巴两国建交以来,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科技合作顺利发展。巴西是中国在拉美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中国是巴西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出口市场。 巴西行政区划简表(摘自网络,人口数据截至2007年)
注:人口单位为“万”,面积为“平方千米”。 (2013年3月30日)
文章分类:
欧图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