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图上的日本殖民侵略扩张大观——“大东亚共荣圈”的地图之梦(上)发表时间:2019-07-14 15:00 地图上的日本殖民侵略扩张大观 ——“大东亚共荣圈”的地图之梦(上)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前 言 “大诏焕发,皇军远征四荒,威武正掩八纮。一亿国民一心协力废寝忘食同赴国事之时,赋予我地理学徒之任务,当是详审大东亚共荣圈之山川河流,出版发行循依索引而即刻检索地名之精准地图集,以应国民各方面之热望……”。这是战前日本著名地图学家藤田元春在其所著《大东亚南方圈地图帖》自序中的一段话,真实地揭示了日本不仅企图独霸东亚,而且梦想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进入以日本为首的“八纮一宇(四海一家)”的 “太平洋时代”。有道是地图乃为政治服务的重要工具,以地图来描绘“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蓝图何尝不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加以充分利用的一个有效手段呢?! 什么是大东亚共荣圈 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是指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出的邦联制战略构想与政治号召。最早在1916年,该设想就已初具雏形,到1936年,在其制定的《国策基准》中,就把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统治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作为“帝国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 1940年8月1日,外相松冈洋右首次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9月6日,划定“大东亚共荣圈”的范围:“以日满支为骨干,包括委任统治之原德属诸岛、法属印度支那及附属诸岛、泰国、英属马来、英属婆罗洲、荷属东印度、缅甸、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其中,所谓的“日满支”作为一个经济共同体,东南亚作为资源供给地区,南太平洋为国防圈。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同时进攻香港、马来亚、菲律宾,太平洋战争爆发,在随后的四、五个月间,迅速占领了东南亚地区大约38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连同此前已占有的朝鲜、中国沦陷区和印度支那,大约五亿人口和7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为日本控制,“大东亚共荣圈”梦想的实现就在眼前,似乎是胜利在望了。 次年11月1日,大东亚省正式成立,下设官房、参谋、总务局、满洲事务局、中国事务局和南方事务局等七个局。同时,原拓务省、兴亚院、对满事务局和外务省的东亚局、南洋局并入该省。青木一男被任命为大东亚相。大东亚省的设置意味着被占领区实际上成为日本的行政区,日本与被占领国不再具有一般的国与国之间关系,都变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统治下的“共存共荣”的“王道乐土”。 北进与南进 “大东亚共荣圈”的实施步骤首先是西进侵华,其次是南进东南亚各国,最后是吞并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最初,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对于“北进”还是“南进”是有过争议的。“北进”主要是指中国大陆,又可兼指西伯利亚,即所谓的“大陆政策”; “南进”主要是指南洋或东南亚,亦兼指华南,也就是“海洋政策”。这里,如果说对中国大陆的扩张称为“西进”的话,那么“北进”实际上就专门针对西伯利亚。 十月革命后,日本联合英美等国出兵西伯利亚干涉俄国革命,历时四年惨败而归,教训之深对此后日本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北进”尝试就此终结。此后其主要精力放在了入侵中国大陆的“西进”攻势上。 随着欧洲战场的打响,日美矛盾不断激化,加之东南亚的重要战略地位,相对于西伯利亚恶劣自然条件优越得很多的地理环境,以及丰富的大米、橡胶、锡、石油等战略物资,促使日本下决心夺取南洋作为支持其侵略战争、独霸亚太地区的基地。1940年7月19日,近卫文麿组阁前召开了“荻窪会议”,正式制定了武力南进的方针。9月22日,日军进驻越南,迈出了武力南进的第一步。 “大东亚共荣圈”地图出台的背景 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日本帝国主义美其名曰是为了“自存自卫”和“东亚之安定”。(1)而发动战争的目的是“排除美英之暴政,使东亚恢复其明朗之本来面貌。”俨然把自己打扮成了亚细亚受压迫民族的解放者。1941年12月,日军大本营将此次战争命名为“大东亚战争”,东条英机更自诩为“圣战”,即“当前的战争不仅是为了占有自然资源而发生的冲突,而且是为了建设新秩序的道德精神而进行的圣战。” 鉴于此,日本政府广泛动员国内公私团体、新闻媒体、出版机构及个人,著书立说,大造舆论,开足马力宣传“大东亚共荣圈”的理念及其辉煌成果。其中,用地图来表现和突出“大东亚共荣圈”的建设成就及皇军在“大东亚圣战”中取得的赫赫武功,是文字无法替代的极具现实性且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工具。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战果显赫,势破如竹,占领的土地急剧膨胀,“大东亚共荣圈”已然触手可及,举国上下是欣喜若狂,一片欢腾。以“大东亚共荣圈”为主题的各类地图开始大规模地出版发行,其数量之多,难以统计。当然,这里主要集中在以单张形式发行的地图而言,以结集成册出版的与“大东亚共荣圈”相关的地图集册不是很多。在此,笔者仅就入藏的“大东亚共荣圈”地图集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和解析,以飨诸同好,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与“大东亚共荣圈”相关的地图集册几乎都在战争末期出版,1943年11月日本召开了所谓“大东亚会议”,伪“中华民国”行政院长汪精卫、泰国总理銮披汶的代表汪瓦塔雅昆、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张景惠、菲律宾共和国总统劳威尔、缅甸总理巴莫及“自由印度”临时政府主席钱德拉·鲍斯等出席会议。会议最后通过《大东亚共同宣言》,提出了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五条纲领。“大东亚共荣圈”至此已清晰而明了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日本国内的地图出版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其国民“强烈要求了解能体现日本民族活动范围日益扩大的地图的意愿”(2),至战败投降前夕,相继出版了数种“大东亚共荣圈”地图集。 “大东亚共荣圈”地图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包含整个“大东亚共荣圈”范围内的地图总集;一个则是以 “南方圈”为主的地图专集。所谓“南方圈” 即南进所指的南洋一带,日本把太平洋的西部和南部统称为"南洋",并将其分为内南洋和外南洋:内南洋是指由日本委任统治的原德属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加罗林群岛等地,统称“南洋群岛”,并设置了南洋厅,其他地区则称为外南洋。依托内南洋,夺取外南洋,乃是最终实现“大东亚共荣圈”梦想的关键所在。因此,把“大东亚南方圈”作为“大东亚共荣圈”地图集的一个编制侧重点也就不难理解了。 “大东亚共荣圈”地图集赏析分解 一、《大东亚共荣圈地图帖》 《大东亚共荣圈地图帖》,日本统制地图株式会社昭和19年(1944年)三月出版,社团法人地图研究所编,发行量五千部,十六开软精装带护封,有单面彩印地图25幅,末附地名索引54页,扉页为索引图一幅。 各幅地图依次为:世界政治地图、大东亚共荣圈主部、大日本帝国(附南洋群岛)、北太平洋陆环(即环北太平洋地带)、满洲国、支那、北支那、中南支(附香港附近)、东南亚、菲律宾(附马尼拉附近)、佛印(即法属印度支那)·海南岛、泰国、缅甸、马来(附昭南岛)、苏门答腊、爪哇、苏拉威西·摩鹿加·小巽他群岛、婆罗洲、新几内亚、太平洋诸岛、澳大利亚、新西兰、夏威夷(附檀香山)、印度、西亚(附苏伊士运河)。其中,18幅婆罗洲和19幅新几内亚、22幅新西兰和23幅夏威夷分别合为一页,其余均单独为一页。 在图幅的绘制上,除世界政治地图、大东亚共荣圈主部、北太平洋陆环、东南亚、太平洋诸岛五幅外,其他各幅皆采用分层设色法绘制,层次分明,色彩鲜艳,地名标注清晰易读。 行政区划标出洲界、国界、地方界、省界,城市分为国都、城市、一般城市、小城市,还特别标示了南方圈行政首都。南方圈行政首都设在昭南,称为昭南特别市,也就是新加坡。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海峡殖民地政府向日军投降,新加坡沦为日本殖民地,并重新命名新加坡岛为昭南岛,设立昭南特别市,新加坡从此进入了3年零6个月的“昭南时代”,成为日本在南洋行使殖民统治的军事与行政中心,即所谓的南方圈行政首都。昭南意为昭和年间所得之南地,亦可理解作“南方之光”。 图集最后一幅“西南亚细亚”,实际就是西亚,已超出当时日本既定的“大东亚共荣圈”的范围,把西亚、北非等中东地区包括了进去,这也可以算作欲将“大东亚共荣圈”向西扩张的极至了吧。日本军国主义与德、意法西斯会师中东和西伯利亚、称霸全球的战略图谋直观地体现于地图之中。 作为一本具有普通参考性质的地图集,《大东亚共荣圈地图帖》从整体而言简洁明了,易于阅读使用。笔者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见过陈列着的从战场上缴获的该地图集,可见是日军随身携带以资参考的。 二、《大东亚共荣圈地图并地名大鉴》 《大东亚共荣圈地图并地名大鉴》,大日本地理学会昭和19年6月编辑发行,西田与四郎(奈良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校阅,八开精装本活页式装订,有单面彩印地图13幅,各幅地图依次为:世界总图、太平洋全图、东亚共荣圈全图、大日本帝国全图、满洲帝国全图、中华民国全图、佛印·泰·缅甸全图、印度全图、爪哇·婆罗洲·苏拉威西全图、菲律宾全图、新几内亚全图、澳大利亚全图、马来·苏门答腊全图。 各图除前三幅之外,其余十幅在图幅之后均附录了地名索引,方便使用者查询。地图采用分层设色绘制,在世界总图标注了陆地高程和海洋水深对照表。第三幅之后各图还增加了图例表,图例表注记符号着重表现了行政区划界线、交通线路、城市居民点、河流湖泊、矿产、无线电报局等。在图幅大小上,菲律宾和新几内亚两幅为八开幅面,其他则皆为四开幅面。 在世界总图图幅下方,还有题图索引(即索引图)、轴心国现势图、轴心国·反轴心国及中立国示意图三幅附图,轴心国现势图和轴心国·反轴心国及中立国示意图是未见于其他类似图集中的较有特色的图幅。轴心国·反轴心国及中立国示意图中以深棕色代表轴心国,浅绿色代表中立国,土黄色代表反轴心国(实际上就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从地域上来看,反轴心国的范围大大压倒了轴心国控制的地盘;从气势上而言,轴心国最终遭到失败其实是早就注定了的。而在轴心国现势图中,以深棕色斜线表示的阴影展现了东西两大轴心国军事力量所能达到的最远范围,按其所示,日本的军事力量向东已越过太平洋直抵美国西海岸(日海军潜艇),向西已进入印度洋,与德国会师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了。 图集编纂者大日本地理学会,现名日本地理学会,是日本专门从事有关地理学的调查和研究的学术团体。现有会员数约有三千人。学会由著名地理学家、日本近代地理学奠基人之一的山崎直方于1925年创办。总部位于东京都文京区,2005年改制为社团法人。每年在春季和秋季举办两次大会,发行《地理学评论》等学术期刊及著作。学会人才济济,汇集了日本众多地理学、地图学方面的行家里手,该图集应是学会集体创作出版,其质量当然是毋庸置疑的。 三、《大东亚南方圈地图帖》 全称《大东亚南方圈地图帖附地志概说并地名索引》,日本统制地图株式会社昭和19年四月出版,藤田元春著,木崎盛政制图,后藤铜板所雕刻制版。发行量五千部,十六开精装本带护封,分为图版、地志、索引三个部分,图版即地图部分,有单面彩色石印地图十三幅;地志即是对该区域地形、气候、居民、政治、物产、交通等各方面进行的解说或介绍,共66页;索引34页。 各幅地图依次为:大东亚共荣圈总图、大东亚共荣圈民族分布图、法属印度支那、泰国、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岛、缅甸、印度、菲律宾共和国、婆罗洲及苏拉威西岛、爪哇岛及小巽他群岛、新几内亚·澳洲北部及附近诸岛、太平洋诸岛及各岛图(南洋群岛·夏威夷群岛)、澳洲·新西兰等。各图除前两幅外,其余均采用分层设色法绘制,对一些重要地域或城市还增加了附图。 其中,第二图“大东亚共荣圈民族分布图”是较为特殊的一幅,编者注明据日本图兰协会调查所绘,图中将世界各国的民族分为欧罗巴族、图兰族、印度伊朗族、支那族及西藏族、高加索族、印度支那各族、含闪族、马来波利尼西亚族、尼格罗族·澳大利亚族、达罗毗荼族、极地族(古亚细亚族)、爱斯基摩族、印第安族等13种,并以不同颜色区分之。在我国境内,以不同颜色标注有支那族(汉族)、西藏族、印度支那族等,而东北地区则标注为满洲人,台湾与日本本土及朝鲜均标为同一颜色(红色)的日本族,蒙古、新疆包括华北一带标注为图兰族的分支蒙古族,又分别在蒙古高原和新疆标注东部蒙古族和西部蒙古族,另外喀什一带标为“喀什噶尔人”,华北一带则别出心裁地标上了“黄河通古斯”。 图兰族,即图兰人种是欧洲人对中亚操突厥语系的各民族的分类,因波斯语称中亚为图兰而得名。图兰人种一般称为南西伯利亚人种,主要由高加索人种与蒙古人种混血得来,历史上的突厥以及各种突厥语族均属该人种类型。让人费解的是华北一带该人种并不占优势,编者却搞出个“黄河通古斯族”,不知其所指是回族还是其他什么族群,否则也只能理解为其别有用心了。 地志部分分为总说和处志(地方志)两大章节,总说含15个小章节,编者极尽溢美之辞,竭力把自己描绘成“正义的”亚洲人民的解放者,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是确立以日本为主的东亚新秩序的基础,把大东亚共荣圈比喻为好比“天赉之至上境”般的仙境,在“共存共荣”的幌子下,南洋各地实际上变成了日本的农矿产品供给地兼纤维、橡胶等特产加工地,在“大东亚海和东亚季风——画龙点睛的天地之利”、“椰子的乐园——南方圈有用植物之精华”、“实用硬质纤维——东亚季风带独特的资源”、“各种丰富的矿产资源——奉献给大东亚的饕餮盛宴”、“大东亚海广大的大陆架——等待我勇敢无比之渔民的海域”等章节中无一不暴露出了军国主义者们垂涎于南洋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图谋独霸这一地区的野心。 编者在“皇国的要求及圈内诸民族地位平等的绝对境界——大东亚共荣圈的真谛”一节中妄言:“我们对于南方圈的民众,当尽力以爱护的眼光诚恳帮助其彻底成为帝国之子民,莫问是当地的原住民还是华侨,抑或由美英等带来的旧秩序的什么东西,须分别加以巧妙利用而宽宏大量地令其欣然接受教化,如此,以待共荣圈之飞跃发展不远矣。”而事实却并非如其所言,字里行间充斥着“大日本皇国”欺世盗名的呓语。作为当时日本著名的地理学者和制图名家,受蛊惑之深,也是令人感到悲哀的。 在“促进全东亚共同的货币<圆>——建立在<信赖关系>上的安居乐业圈”一节中,编者提出了以日元(现代日语写做“円”)作为亚洲共同货币的构想,这大概是“亚元”的最早雏形吧?“全东亚的人们就要通过<日元>建立起难以割断的互惠互利的信赖关系,新秩序的广度和深度已家喻户晓,国人感到无比欣喜的同时亦痛感责任之重大。”但这仅仅是一厢情愿罢了,不是真正的“互惠互利”,而是暴虐般的压榨与剥削,共同货币的美好愿景也只能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灭亡而烟消云散。 另外,地志部分编者采用了大量的照片和黑白地图加以说明,资料翔实,内容全面,对整本图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再加上多位制图名家的联手打造,该图集在战前日本出版的各类参考地图集中,质量可臻上乘。编者原拟继续编制与该图集相配套的《中华民国图帖》及《北方圈图帖》两种地图集,由于日本的迅速败亡,出版计划未予以付诸实施。 (2015年8月16日)
文章分类:
东瀛旧图谈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