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战争初期的《清国本部舆地图》发表时间:2019-07-17 21:39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7月25日以丰岛海战为开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对日本来说,这是一场关乎其国运的生死决战,全国上下穷兵黩武,攥紧拳头,欲与这个曾经的“老师”拼死一搏,而得以踩在脚下,成为东亚霸主。可当时的中国呢?从上到下,大多数沉醉在天朝迷梦之中的国人对此“蕞尔小邦”充满了不屑与轻视,结果当然是一败涂地,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辛苦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日本则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国势亦随之蒸蒸日上,初尝侵略甜头的日本,被极大地激起了以武力对外扩张领土的欲望,从此踏上了一条万劫不复的不归路。 对于这场战争,日本在方方面面都下足了功夫、做好了准备。仅就地图而言,在战争前后,其国内从官方到民间,编制了不少与中国及其周边相关的各类地图,有的甚至亲赴中国进行实地测绘。即为行军作战提供方便,也为国民知晓现势提供参考。其实,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高度重视地图在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国民生活当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学习欧美近代化的先进制图技术,并广泛运用于国家、社会的各个领域。反观中国对此则是无动于衷,清廷也好,民间也好,朝野大多无人关心,也毫无兴趣,对新式地图所具有的巨大功能不置可否,似乎压根就没有一纸半叶有关日本的地图面世,不能不说是莫大的悲哀。 笔者所藏《清国本部舆地图》,是在丰岛海战打响之后仅十来天就编制出版的。大阪中村芳松(钟美堂)八月六日发行,十六日订正。中田贞矩编绘,单面套色石印,展开约一开左右(106×79CM),用纸甚厚,折叠后装入约16开对折大小呈信封状的封套内,折叠处有破损,其余尚可。 所谓的“清国本部”,其实就是清朝入关后所指的“内地十八省”,即清廷将原先明朝统治下的十五个承宣布政使司中的湖广析为湖南、湖北,南直隶析为安徽、江苏,从陕西析出甘肃,共18个省份。这十八个省份在政治制度、行政区划上与关外三将军辖区及新疆、内外蒙古、青海、西藏等其它地区不同。清廷严格限制边地人口流动,禁止汉人进入,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清末才有所改变。日本亦称之为“支那本部”,欧美则称为“China Proper”,并将这一概念引入到地图绘制当中。 地图主体部分即“内地十八省”,但实际上包括了直隶、盛京、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二十个省及内蒙古一部分。比例尺1:320万,各省以不同颜色区分之,并标出了经纬度(以格林尼治子午线为准)。图中着重突出了对地名的标注,以不同符号表示了京城、府、直隶厅、散厅、县、直隶州、散州、土州、土县、镇、车站及名邑等。此外还有大道、河流、运河、湖泊、港口、铁路、炮台和航海线路等等。地形采用毛毛虫式的晕滃手法表示山脉走向。 图幅下方,另外附加了支那全图(1:1500万)、清国帝居(即紫禁城)、北京(1:8.2万)、广东(即广州城,1:3.5万)、香港、上海三租界等六幅地图。此外,在凡例(图例)上方还插入一小方框列出了天津至山海关铁路各站间的里程。支那全图中对关外等地的标注为满洲、蒙古、伊犁(北疆等地)、东土耳其斯坦(南疆)、西藏。 这幅地图在出版之际,战事初起,一切似乎都只是一个未知数,但一切似乎都早已注定。在日本国民手捧一张张地图注视着他们身旁这个庞大而虚弱的邻居之时,而邻居们却依然在一片懵懂之中,找不着方向…… (2015年12月6日)
文章分类:
东瀛旧图谈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