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守望者
标签
收藏研究
传统文化
地图守望者

《支那帝国十八省分图》考辨

发表时间:2019-07-22 23:17

12345.JPG

所谓十八省,又叫做内地十八省,最早来源于满清入主中原后以原明朝的十五个承宣布政使司为基础,将湖广分为湖南、湖北,南直隶(原名江南)分为安徽、江苏,从陕西分出甘肃,一共十八个省份。其政治制度不同于关外三将军辖区及新疆、内外蒙古、青海、西藏等其它地区,这一范围自康熙年间直至清朝灭亡两百多年来大致维持不变。

     有清一代,由于十八省是汉族的主要居住区域和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核心地带,西方人于是就把十八省所包括的区域称为“China Proper”,翻译过来就是“中国本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地理学界亦受此观念影响,称为“支那本部”。这一区别在潜移默化中有意无意地制造了将十八省与中国其他地区割裂开来的企图,事实上也影响到了西方地图出版对中国边疆省区的模糊处理和分裂化倾向,这在近代以来一些西方编制出版的地图中都可以找得到端倪。

     《支那帝国十八省分图》(附支那及邻邦现势一班)是东京松邑三松堂出版的一本带有教科性质的普通参考中国分省地图集。松邑孙吉编辑,首版于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七月出版发行,同时在上海有正书局、文明书局、科学仪器馆、教育馆等设有发售所进行销售,至次年四月已再版发行了三次。

     这里有人就会问,“支那”不是日本对我们带有侮辱性称呼的词汇吗!?怎么还堂而皇之的在上海各大书局公开销售呢?其实,支那一词由来已久,自唐代以后,日本的佛教典籍当中,就多有使用“支那”的记载,其名称来源学术界颇多争论,兹不赘述。幕府末期,兰学家新井白石译拉丁语“Sinae”为“支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民间广泛以支那作为中国代称,并逐渐形成风气,流行开来。

     可以说,在明治时代,至少在辛亥革命之前,“支那”这一称呼还并非具有蔑视或侮辱的意味在里面。当时中国的正式国号是“大清”,日本政府在正式场合称中国为“清国”或“大清帝国”,而“中国”这一称呼不是正式且公认的国号。因此,当“支那” 一词在日本流行又重新传入中国后,在普通的知识分子中,尤其是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秋瑾等为首的反抗清朝统治的革命者们,为了与满清政府划清界线,“支那”一词得到了革命者们的青睐,他们甚至以自称支那人为荣。一时间,“支那”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特别是日俄战争后,大批中国人东渡日本留学,他们一是剪辫蓄发,二是自称“支那人”,拒绝承认自己是“清国人”。 1902年,章太炎等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提出“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的口号;1904年,宋教仁在东京创办了《二十世纪之支那》的杂志(同盟会党报《民报》的前身)。包括立宪派的梁启超,也曾用“支那少年”为笔名,康有为次女康同璧也留下了“若论女子西来者,我是支那第一人”的诗句。

     同时,革命者们反抗清廷的大业也得到了不少日本人的支持和帮助,在“兴亚论”的影响下,这些日本人积极投身到中国的反清运动当中,有的甚至还献出了生命。在这一背景下,《支那帝国十八省分图》的出版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序中有这样的文字:“而尔后英之于香港,日之于台湾,佛(即法国)之于安南,胶金二州之为德俄两国所据等。輓近所失,顿缩疆土,岂可不谓地史上之一大变耶!?”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序言还说:“当制《支那帝国十八省分图》,特附近世纪要以下国势一班,兼及韩国邻邦之概括。欲以供蒙养之资。若夫童蒙,得依之以明疆土之形势,以察人事之沿革,以养国家有为之材,则予之素志达矣。”此番心意,即便是编者对本国儿童的期许,放之中国儿童身上又何尝不是同理亦然的吗?

     由此观之,此图的编纂,可窥其立意有彰显汉民族特殊地位以示华夷有别(支那与满清、十八省与关外)的含义。现在看来,这多少让人怀疑有割裂、分化中国的险恶用心在其中,但在当时却不尽然。不过,“支那”一词在民国建立之后逐渐发生变异,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扩大和加深,演化成中国人极度厌恶和反感的词汇,大加鞭挞和唾弃,这当然是毋庸置疑的。

     笔者所藏为明治三十八年四月第三版,十六开硬面精装本。有单面彩色石印地图12幅,即:两半球及各国旗章图、亚细亚全图、大清国全图、直隶山东山西图、江苏安徽河南图、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图、广东广西图、云南贵州图、四川图、陕西甘肃图、朝鲜盛京图、吉林黑龙江图。除所谓的十八省,再加上东北三省,实际有二十一省。在“亚细亚全图和大清国全图”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是按照当时清朝实际领有的疆域绘制的。

     各分省图以醒目的不同颜色区分各省省界,未标注府州厅一级,图内附有各省的简要介绍。图例标出国界、帝都、州城、厅、府城、旗、长城、运河、通航点、未成铁道、海底电信、湖、省界、省城、县、通邑大都、通商埠、道路、长栅、山脉、即成铁道、航海路、港、江河等。整体内容表现稍显简略,地名标注不多。有意思的是图集出版正值日俄战争期间,故对盛京(辽宁)的地名标注要比其他省份密集许多。比例尺统一为1:450万,按英里表示。经纬线亦依格林尼治子午线为准。但各图图幅所绘失真度较大,与实际有出入。

     后附文字解说“支那及邻邦现势一班”33页,包括支那近世纪要(自清太祖至德宗光绪皇帝);官制(军机处、内阁、督办政务处、总理衙门、通商大臣、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寺、翰林院、理藩院。五寺、八总督、十六巡抚、八将军、满洲将军、蒙古将军);国势一班(经纬度、位置、国内区分、面积及人口、十八省面积及人口、外国租界地、蒙古四大部、十八省管领府名、贸易港、航路、内河水路、海路、铁道、既成铁道、未成铁道、外国敷设准允铁道、电信、邮便、岁出入、重要输出入品及年金额、炭坑、兵备、舰队);地文及土产(五岳、五岭、大山、大江、大湖、港湾、土产);朝鲜国势一班(官制、经纬度、位置、面积人口、贸易港、铁道、电气铁道、电信线、邮便局、货币、航路、土产)。内容繁杂却相当地简洁实用。

     清末民初,日本三松堂是较为有名的地图出版机构之一,除了这本图集,还有《最新汉译满洲全图》、《清国练习用白地图》、《大清国现势地图》、《支那古今沿革地图》、《大清国疆域分图》、《清国明细地图》、《最近东亚三国地图》、《清国广东省全图》等与中国有关的地图大量面世,畅销两国。在当时中国地图学教育严重缺失,地图测绘技术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三松堂以及其他由日本编制出版的这些顺应时事的先进地图作品,反而大大刺激和推动了中国近代地图教学、地图编制和测绘技术的向前发展。

(2016年9月13日)DSC02967.JPGDSC02968.JPGDSC02969.JPGDSC02970.JPGDSC02971.JPGDSC02972.JPGDSC02973.JPGDSC02974.JPGDSC02975.JPGDSC02977.JPGDSC02978.JPGDSC0298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