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守望者
标签
收藏研究
传统文化
地图守望者

东瀛得书录(二)之《倭汉三才图会》

发表时间:2019-07-23 21:00

DSC03217.JPG

东瀛得书录(二)之《倭汉三才图会》

     《三才图会》是明人王圻及其子王思义撰写的一部百科式图录类书,最早于1609年出版。其书名可以理解为“跟天、地、人三才有关的插图集”。全书一百零八卷,分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等十四门。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物,五花八门,图文并茂,无所不包,称其为十七世纪初中国的百科图集,亦当恰如其分。

     一百多年后的1712年,日本江户幕府时期中御门天皇正德二年,大阪的医生寺岛良安受其师和气仲安“医者有必要拥有了解宇宙万物的智慧”的启发,仿照《三才图会》的体例模式耗时近30年编纂出版了一部105卷81册的《倭汉三才图会》,又称《和汉三才图会》,而其书名含义则是“有关日本、中国的天地人三界的插图集类书”。全书以汉文写成,分天(1-6巻)、人(7-54巻)、地(55-105巻)三大类组成,并加和式训点。对每一具体事物均以图相配,图文对照,互为印证。所记事物亦可谓琳琅满目、包罗万象,间有冗杂虚构、荒诞无稽的内容,后世誉为日本第一部百科全书、博物学等方面的重要文化遗产。

     《倭汉三才图会》最先由大坂杏林堂出版发行,明治十七年(1884年)有中近堂的翻刻本等。这一类木刻线装版本完整成套的现已难觅其踪,价格更是让人不可企及;而西式装帧的影印复刻版较多,且价格较和刻线装本要低廉许多。目前已知西式装帧版本有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东京中外出版社六卷本、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吉川弘文馆的一卷缩印本、昭和四年(1929年)日本随笔大成刊行会二卷本,以及战后东京美术出版社二卷本(1970年初版)、新典社十六卷本(1979~1980年出版)、平凡社十八卷东洋文库本(1986年初版)等。同时,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和九州大学综合研究博物馆的馆藏原版均已制作电子版本,在网站上能阅览全项目的内容。

      去年十月,笔者自日本古本屋网站“曙堂”购得日本随笔大成刊行会昭和四年版《倭汉三才图会》一部,精装本上下二册,标价5000日元,价格适中。孔夫子旧书网有数种复刻版在售,标价甚高,兴味索然。此二卷本亦属缩印复刻本,上册卷一至卷六十一,下册卷六十二至卷一百零五,是作为“日本随笔大成”这一系列丛书当中的一套而出版发行的。复刻质量较好,字体虽小但仍旧是清晰易辨的。

     作为地图爱好者,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本书中的地图部分了。在卷六十二至卷八十(下册673—1136页)地理卷中包含了46幅地图,分中国分省及其周边和日本分国两大部分,各占23幅,地图图幅总量较王圻的《三才图会》少了许多。中国分省及其周边有华夷一统图(即全国总图)、北京、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广(以上卷62)、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以上卷63)、日本总图、朝鲜、琉球、虾夷、西域五天竺、北地诸狄、西南诸蛮(以上卷64)。从其先后次序及图幅安排看,那个时候的日本仍是将中国当作上国来看待,敬畏之心犹存。

     中国分省地图实际上还是按照明万历时期的十五省区划绘制的,与王圻《三才图会》稍异,并未照搬过来,应为寺岛良安根据原书加以摹绘修改的。各省图幅表现内容甚为简略,比例失真,没有比例尺,图例稀少,寥寥无几,只有一些最基本的,如山、海、河、湖的图形,线条单一死板,单曲线表示陆界、境界或省、府界线,双曲线则表示河流。府名加一方框,直隶州则加圆框。不过有的州又是方框,如贵州图,所有的直隶州或安抚司、卫等都是方框;又如广西图,土州之类多加圆框,其他则是方框,显得较为混乱。

     各府境内地名方面分配极不均匀,像贵州图内,都匀府下完全是空白一片,而且位置也是错误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当然,对那个时代而言,测绘技术本来就落后,且作者未得以实地勘察,只得照抄手头掌握的资料加上道听途说而为之,是万万不能苛求的。

     日本分国部分图幅自北而南依次有陆奥、出羽合为一幅(以上卷65)、上野、下野、常陆、下总、上总、安房合为一幅(以上卷66)、武藏、相模、伊豆合为一幅及江户大概之图(以上卷67)、越后、佐渡、越中、信浓合为一幅(以上卷68)、甲斐、骏河、远江、三河合为一幅(以上卷69)、能登、加贺、越前、飞弹、美浓合为一幅(以上卷70)、若狭、近江、尾张、伊势、志摩、伊贺合为一幅及里程图(以上卷71)、山城、洛中洛外大略之图(以上卷72)、大和、处处行程大略(以上卷73)、摄津、大阪(以上卷74)、河内(以上卷75)、纪伊、淡路合为一幅及和泉、畿内近国分野(以上卷76)、丹波、丹后、但马、播磨、因幡合为一幅(以上卷77)、美作、备前、备中、备后、伯耆、出云、隐岐合为一幅(以上卷78)、阿波、土佐、赞岐、伊豫、安艺、石见、周防、长门合为一幅(以上卷79)、丰前、丰后、筑前、筑后、日向、肥后、大隅、萨摩、肥前、壹岐、对马合为一幅(以上卷80)。

     江户时代,“国”是日本省一级行政区划,明治维新后改为“县”。这里,编者基本都是将数国合为一幅,有些图幅配置反而还不及中国分省图合理,突出体现在地名过于集中,挤在一堆,难以分辨。有所改进的一点就是对地名所在位置进行了固定,即用小方框表示国治所在,小圆圈表示其他地名所在。为图幅所限,仅有少数几个单列为一幅的“国”标出了“郡”一级区划,其他大多无法列出。此外,因日本乃作者所在之地,天时地利,故说明部分较中国分省要详尽、细致得多。看来,文字解说才是此书的重点。

     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方,此书也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地理范围处在“原形时期”的日本的全貌,这个原形,北起今青森县,南至今屋久岛、种子岛一线,而虾夷(北海道)、琉球这些地方,在当时他们看来,还属于“化外之地”。

     王逸明编著的《1609中国古地图集——(三才图会·地理卷)导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一书中认为:“《地理卷》所收的图,并不都符合现代地图的定义。按照我们的划分,这些图可以分成四大类:实景图、略形图、准地图和解理图。”笔者亦深以为然。所谓实景图基本上属于山水画;略形图以自然图像为主,接近于鸟瞰图;解理图则是为了说明某个地理概念而绘制的示意图;准地图就是接近于现代地图含义的古地图。参照对比下来,《倭汉三才图会》中的地图差不多皆可算作准地图无误了。

     末了多说一句,这部书对我而言还有一个兴趣点,其中有关花鸟虫鱼的部分,也有颇多值得一读之处,闲暇时分,随手一观,考究参证,亦增见识耳!

(2016年10月8日)Scan Image_89.jpgScan Image_97.jpgScan Image_98.jpgScan Image_91.jpgScan Image_90.jpgScan Image_92.jpgScan Image_96.jpgScan Image_93.jpgScan Image_94.jpgScan Image_95.jpgScan Image_100.jpgScan Image_9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