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瀛得书录(四)之《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发表时间:2019-07-26 13:57 《历代地理指掌图》是宋代人汇编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地图集,初刻本大约在北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出版,税安礼编撰,赵亮夫增补。国内现存最早为明嘉靖刻本,1986年秋史地学泰斗谭其骧应日本学术振兴会之邀,游学东瀛,获赠东洋文库所藏宋刻本复制件一百页,“颇为精致”。1989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既以此套复制件影印出版了《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以下简称为《指掌图》)一册,十六开精装本,印数1300册,定价26元。 谭先生称赞东洋文库翻拍得“颇为精致”,这本影印版亦可称“颇为精致”,清晰易辨,识读不甚费力。全书正文101页,影印部分100页,半框约14×18.3CM。前有谭其骧、曹婉如二先生撰写的长篇释文“序言”和“前言”各一篇。 东洋文库所藏宋刻本署为“西川成都府市西俞家印”,为十二世纪三十年代(南宋高宗绍兴初年)的翻刻本,是存世最早的版本、孤本,“所以知道这是一本南宋初绍兴前期的本子,那是由于书末《总论》桓灵之‘桓’已避钦宗之讳缺笔作‘桓①’;第四十四幅《圣朝升改废置州郡图》中在州名‘杭’上已加标‘临安’,在府名‘江宁’上已加标‘建康’,而升杭州为临安府,改江宁府为建康府,都是建炎三年(1129年)的事;在州名‘越’上已加标‘绍兴’,而升越州为绍兴府,是绍兴元年(1131年)的事;在‘三泉’上加标‘大安’,而升直隶京师的三泉县为大安军,是绍兴三年的事;但在州名‘舒’上加标德庆而不标安庆,则尚在绍兴十七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之前。故绍兴二十三年改虔州为赣州,图中亦只标虔而不标赣。也有绍兴初已升改而图中不见者,如康州绍兴元年升德庆府,而图中仍只标‘康’。那是作者的疏漏。”② 《指掌图》计有地图 44 幅,每幅图两侧均附图说,上起上古时代,下至宋朝,各代地图,至少一幅,多则五幅,其大部分图形所采用的底图与《华夷图》相一致,其最大特征是海岸线轮廓失真非常严重。各图图幅依次为: 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历代华夷山水名图、帝喾九州之图、虞舜十有二州图、禹迹图、商九有图、周职方图、春秋列国之图、七国壤地之图、秦郡县天下图、刘项中分图、西汉郡国图、汉异姓八王图、汉吴楚七国图、东汉郡国之图、三国鼎峙图、西晋郡国图、东晋中兴江左图、刘宋南国图、萧齐南国之图、萧梁南国之图、南陈南国图、元魏北国图、高齐北国图、后周北国图、隋氏有国图、唐十道图、唐郡名图、唐十五采访使图、李唐藩镇疆界图、朱梁及十国图、后唐及五国图、石晋及七国图、刘汉及六国图、郭周及七国图、天象分野图、二十八舍辰次分野之图、唐一行山河两戒图、历代杂标地名图、太祖皇帝肇造之图、太宗皇帝统一之图、圣朝元丰九域图、本朝化外州郡图、圣朝升改废置州郡图。 前两幅为总图,第3幅至第44幅图为历代政区沿革地图,但其中的“天象分野图、二十八舍辰次分野之图、唐一行山河两戒图、历代杂标地名图”与政区沿革无关。此外前有署名苏轼的序,后有总论一篇。南宋赵亮夫说他所看到的刻本“字画漫不可考,乃加校勘,命工锓木,续有升改,亦并足之”。所以,最后一幅图中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的升改建置以及见于其他图幅中的个别始建于北宋末期的政区名称,均由赵亮夫所增补。 《指掌图》的作者历来有所争议,一说是税安礼,一说是苏轼,谭其骧与曹婉如均倾向认定为税安礼编撰的。早在南宋宁宗时人费衮的《梁溪漫志》就说道:“今世所传《地理指掌图》,不知何人所作,其考究精详,诠次有法,上下数千百年,一览而尽,非博学洽闻者不能为,自足以传远。然必托之东坡,其序亦云东坡所为。观其文浅陋,乃举子缀辑对策手段,东坡安有此语?!”同时代著名目录学家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则言:“《地理指掌图》一卷,蜀人税安礼撰,元符中欲上之朝,未及而卒。书肆所刊,皆不著名氏,亦颇阙不备。此蜀本有涪右任慥《序》,言之颇详。”遗憾的是任序版本已失传;近人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说:“今以意推之,图盖北宋时税安礼所撰,坊本或不题安礼名,盖初刻于蜀,流传于蜀,后遂辗转托之苏轼。”傅增湘在《藏园群书经眼录》亦称:“赵亮夫序言旧本漫不可省,重锓,续有升改亦并足之,则图中及于炎兴改置州郡或为赵氏所增,亦未可遽定为非税氏所撰也。” 综上所述,曹婉如先生故有“根据前人的著录和分析以及宋刻本图中地名的建置时间,或可认为《历代地理指掌图》的作者是税安礼”之言。③谭其骧先生分析是“可见正是由于税安礼没有什么名声,书成‘欲上之朝,未及而卒’,遂为蜀中‘书肆所刊’,竟‘不著名氏’。尽管有任慥序的那种本子‘言之颇详’地讲清楚了作者是税安礼,但不著名氏的本子在被翻刻时,又被有的书肆为了推广销路,给加上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苏轼的署名,此后苏轼便成了许多刻本的署名作者。这是很合理的推断。”④ “此书的学术价值主要在于它画成地图,古今对照地反映了历代政区变革。当时还没有发明朱墨套印法,所以古今地名只能都用墨色,用不同注记符号予以区别。……图中所画出的,和图说所述及的历代地理区划,水平已去南宋后期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不远;虽然比不上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却不让明代人著作如《地图综要》、《今古舆地图》等。”⑤此其一;与明刻本相比较,宋刻本一是图中有的重要标记为明刻本所缺。“此宋刻本虽是单一的墨色,但其图上的圈点标记却颇能反映中国沿革地图重视突出主题的优良传统,所以十分可贵。”⑥二是宋刻本上所绘水系、行政区界以及海水波纹等的处理与表现手法都在明刻本之上。三是宋刻本中的错别字较明刻本少。明刻本错字、漏字或其他一些错误比较明显,宋刻本则清爽得多了。其版本价值之体现既在于此,此其二;费衮《梁溪漫志》有“观其文浅陋,乃举子缀辑对策手段”语,意即乃适宜举子应试学习历史地理以备参考之用,此书可称之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地图集、现存最早的(南宋)初刻本,亦可称之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地理教科地图集。其历史价值自不待言,弥足珍贵,此其三。 宋刻本的影印版,目前大概仅此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出《指掌图》一种,加上印数稀少,实在是有原本存世乃孤品无觅,而影印本亦似孤品难觅之叹。孔网仅有一本在售,惜价甚高。今幸于东瀛旧书肆购得原爱知教育大学除籍本(图书馆核销出库),好比“出口转内销”,物美价廉,喜不自胜。 值得一提的是,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郭声波先生编著的《四川历史地理与宋代蜀人地图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一书,以该刻本为底本,以明嘉靖陈奎刻本为主要校本,附录了经其点校的《历代地图指掌图》全文,原图影印,解说按简体字横排断句并校对了原文的错漏之处,同时还收录了迄今为止古今中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及其介绍,可谓功莫大焉。览者若与此书互为参阅,甚是相得益彰。 注: ① 此“桓”字为缺最后一笔。 ②④⑤谭其骧“序言”。 ③⑥曹婉如“前言”。 (2016年12月18日) 上一篇《最近支那经济地图》概述
下一篇《支那疆域沿革图》考略
文章分类:
旧书影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