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守望者
标签
收藏研究
传统文化
地图守望者

地图收藏与地图文化

发表时间:2019-07-27 21:54
地图收藏与地图文化

     音乐、绘画、地图,是国际上的三大通用语言之一,但唯独地图是最容易被人们所误解的。音乐、绘画大行其道,世人皆热衷且趋之若鹜,以之为成才、成名的一大捷径,普遍都从娃娃抓起,培训班、学习班等等层出不穷。而地图则是边缘化和冷门货,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它至多是一种日常消费品、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工具,看后即扔的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是专业人员或者是官方搞的,与普通老百姓无关,而地图在文化上的属性和价值往往被贬低和忽视了。

     什么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产品,例如艺术、建筑、学术等等。”⑴“我认为这样给文化界定是比较准确而且人们容易接受的: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⑵地图当然是属于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之一,是文化的其中一个重要载体。

     实际上,“地图的历史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文字尚未出现,地图就已映入人类的视野。地图曾是精美的艺术和昂贵的奢侈品,它的历史几乎就是人类的历史。几千年来,人类以非常多元的模式来绘制地图、展现和认知地图,并用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它既是国家与权力的象征,也是一个充满风景和智慧的宝库。”⑶通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都深刻影响着地图的变化发展,特别是纸质地图的出现,把历史和现实的融合真实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毫不夸张地说,地图是历史的留存和再现,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总而言之,“地图文化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的地图所承载的相应的特殊文化形态,是地图‘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知识链和地图‘资料(数据)获取—处理(生产)—应用’产业链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⑷下面,我仅就私人地图收藏及其在地图文化中的影响和作用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在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地图的大规模运用的现代社会,人工手绘的纸质地图呈日渐式微之势,甚至于几近消失殆尽。而人工手绘的纸质地图基本上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靠绘图师们凭借一双巧手一笔一笔画出来的那种充满艺术感的美观而让人震撼的鸟瞰图和晕渲图在今天可以说遗憾之极,很难再见到了。

    一个很好的例证可以为我们充分说明这一点,中国地图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四开本大型综合性《非洲地图集》中,由马克诚绘制的“非洲彩色晕渲地图”,达到了手工绘图时代的一个巅峰和极致,让人除了惊叹,还是惊叹!“该图通过晕渲技法展示非洲的典型地形、地貌及景观特色,称得上是地图科学性与高超的晕渲技法的完美结合。”“作者以夸张手法,加深裂谷带立体阴影的塑造,也强调了断层湖的深陷特征,使东非大裂谷在图上生动地显示出来,非洲大陆各种典型的地貌现状……在图上通过晕渲技法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绘,地质、地貌形态刻画得逼真与完善。”⑸这种认真敬业的匠人精神造就了《非洲地图集》这一优秀艺术品的诞生,鲜明而深刻地诠释和体现了地图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那么,对于我们收藏爱好者来说,这一阶段的地图作品,是我们所必须关注和留意的。其上限落脚于清末(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太早则不是我们工薪阶层所能企及的了。视野不只局限于中国,放眼四海收获则会更多,更丰富。当然,具体而论,还是那句话:“量力而行,择优藏之。”这方面笔者已多有论述,兹从略。

   需要强调的,我并不是说电脑制图时代的作品就一无是处了,电脑数字化制作的地图也有它的优势和可取之处,也有精品之作问世。我对当今出版的优秀的地图作品同样是爱不释手,好比那些省市级的大型地图集,国外的普通、综合性地图集一般。但我更看重的是追求感官上的享受和对古老而蕴含厚重历史陈迹的浓浓的怀旧情绪。

     地图和所有视觉艺术一样,观看是第一位的。清人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亦清楚点明:“地理非图不明,图非履览不悉。”手工制作时代的地图好似一幅优美的图画,让人赏心悦目,古旧地图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那图画般绚丽色彩的冲击,更是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世界的多重表现。“地图本身应该是具象描述,而古人以抽象的绘画形式达到了地理位置的认知和意象艺术的表现,这就是功能性与艺术性的最佳融合。”⑹早期的地图在精确度上不是那么尽善尽美,颇受实用主义者的鄙夷和轻视,但它们传达出来的信息是要比现代的电脑绘制的地图更美、更有韵味。

    因此,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收藏,抑或是就做一名地图的搬运工或保管员,把它们放在那儿,看几眼之后就束之高阁,沉睡千年,暴殄天物。我们要做的必须是藏、读、研三结合。“在人类文明中,地图所包含的历史、科学、艺术与社会变迁的情况极为丰富,这使读图成为一个十分有趣而又困难的过程,因为它将极大地考量读图者的睿智、对历史地理变迁的熟知程度、对科学的理解甚至是艺术表现的领会能力。”⑺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兴趣、热爱加求知欲望的自觉自为的不断自我提升的奇妙体验。

   收藏爱好者就应该是开启这奇妙体验之旅的窗口和钥匙。我们可尽我们力所能及之事,把自己的收藏展示到人们的面前,把地图文化传播到每一处你所能知晓的角落之中。通过你的笔,化作文字,在报刊杂志,在博客微信等等纸质媒体或虚拟空间让更多的人知晓、认识并产生兴趣;也可以通过你的藏品,开办展览,惠及大众,让大家知道,地图不是看后即仍的消费品,而是传承文化、再现历史、摹绘大地的艺术品。拔高了,这也算是为提高国家软实力做出了一点点微薄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⑻而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毕竟,现在的社会急功近利的太多,全靠一己之力默默地去坚守,去耕耘。

     “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⑼地图收藏肯定是文化事业中的微不足道却又不可忽视的存在。养人心志、育人情操,就在自己孜孜不倦地收藏和挖掘中不断得到升华和陶冶,而地图文化也在我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收藏活动中得到持续的推动和促进。

     那么,地图收藏在地图文化中施加影响、产生作用的地方是如何体现的呢?“从技术上看,地图学就像建筑学一样,同时具有科学与美学两方面的追求,但是这两方面并不是在每次表达时都能令人满意地相互调和。”⑽故而不宜去片面地讨论或指责地图的制作工艺和技术的优劣,任何一部作品都饱含了创作者的心血和努力,我们要做到兼收并蓄,告诉大家如何去欣赏和领会地图,如何去传承和宣传地图。

     一是地图收藏中的分类和编目。

     其实就是地图收藏目录,或者说书目、书单的整理及制作,个人收藏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模式,不用亦步亦趋地生搬硬套图书馆的分类方法,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归纳和设计,我们可以考虑一个大体的可供参考的标准,首先看分类:大致按时间(年代)、内容、区域、形式作为主要标志。

      1、根据出版时间也就是出版年代的不同,划分为清以前(1912年以前)、民国(1912至1949年)、建国后(1949年以后)三个阶段。国外出版的也可按照这三个阶段划分,适当微调一下亦无不可,即以1917年以前、1917至1945年、1945年之后进行划分。还可以再细化一些,譬如建国后继续划分为建国初期(1949至1966年)、文革时期(含过渡期,1966至1979年)、改革开放时期(1979年以后),都在于收藏者的灵活运用,自由发挥。

      2、根据内容的不同,即该地图所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基本上可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综合反映自然、经济、人口、文化、历史面貌、行政区划等的地图系统汇编就是综合性地图。包括普通参考地图或是具有综合性质的教科地图都可列入。专业性地图则是突出某一专题、某一学科的,五花八门,类型众多,细分的话譬如有历史地图、自然地图、经济地图、军事地图、农业地图、人口地图、地质地图等等。

      3、根据区域的不同,这里主要采用行政区域来分类。从大到小分为世界(国外)和中国(国内),世界(国外)的往下又可按照不同大洲、不同国家分类;中国(国内)的往下又可按照不同省份乃至于不同县市分类。

       4、根据形式的不同,一是纸质还是非纸质的,这里的非纸质指以实物形式的非纸质地图,例如布制、绢制、金属制或地球仪等。二是实物形式还是虚拟形式的。实物形式可分为地图集(册)、单张图;而虚拟形式主要指电子图,或是用电脑或移动硬盘保存的地图扫描件。

     其次看编目。编目时可以自制表格或下载相关编目软件,但以自制表格为宜。编目软件多依照图书馆分类法来制作的,相当复杂繁琐,最好不要使用。表格格式采取菜单式、卡片式,或不用表格按顺序编号著录亦可。不嫌麻烦的话,将每册(张)地图的封面扫描、拍照,作为附件插入表格中,则更加全面和规范了。

     地图收藏编目的要素以地图集(册)为例,著录时应具备信息的完整和有效,其著录形式不外乎有如下一些内容:

     序号、图名、出版单位、出版(编纂)人、出版时间、版次、开本、印数、定价、页码、册数等,制作者可依照自己的需要和习惯增删条目,以方便检索、查找为上。针对地图这种特殊类型出版物的特点,像单张图或者等比例地图集(册),最好增加“比例尺项”这一条目。书目编好之后,打印成册,便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个人地图收藏书目资料了。

     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相册式的编目方法,即以照片为主,分类插入或粘贴于相册内,辅以简要文字说明,形象而直观,值得一试。

     二是地图收藏中的研究和应用。

    “赫尔曼·瓦格纳指出,‘读地图’十分切中看图的状态。读地图就像读文件一样是一种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艺术;这一点不仅适用于地形图,也适用于自然地理图和人类地理图。”⑾一本(张)地图可以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来解析和探究它,深入进去之后,你会发现很多你不曾发现的东西,一个奇妙的梦幻般的地图之旅将会激发你矢志不渝的兴趣而长期的坚持下去,永不言弃。

    首先,我们在地图收藏中的研究方向是什么?大多数收藏爱好者其实还根本谈不上研究这一步,至多是爱好而已,离藏、读、研三结合甚远。如今不都流行一个“玩”字么!?“把玩”、“赏玩”而已矣,用不着认真,还带着些许功利主义的意味在里面。前面说过,提高到研究这一层面是“极大地考量读图者的睿智、对历史地理变迁的熟知程度、对科学的理解甚至是艺术表现的领会能力”的涉及面十分广阔和相当专业的活儿。此外还包含了一个人的写作水平和他勤于动笔的万般热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是主动寻求某一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本性原因与探寻更高可靠性依据,从而为高质量完成某一事业、达到某一目标或获取某一效益的可靠性和稳健性而做的工作。对地图藏品的研究要做好有计划、有系统的资料收集、分析、调查和解释,透过地图本身的特色、风格、样式等在历史学、地理学、制图学、版本学、美学及其他相关人文、自然学科的内在与外在的发展和演变,进而阐明、叙述或考证自己的新主张、新观点、新内容或新发现。

   我在“地图集册收藏指南——兼谈我的地图写作观”、“漫卷舆图喜欲狂——买图、藏图、用图三位一体说”、“书房里那只得瑟的熊”等文章中对此已多有阐述和解析,有兴趣的诸君欢迎赏脸一观,不吝赐教,于此不再赘述。

     其次,如何有效的利用自己的收藏,用活手中的藏品,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先进的文化产品,应当既体现先进性,又能体现群众性;既不“趋利媚俗”,又不远离市场、忽视市场。”⑿对私人收藏者而言,经济效益的确是微不足道的,但也并非可有可无,始终收藏是要花费金钱的,像工薪阶层往往捉襟见肘,苦不堪言。若能盘活自己的藏品,使它产生经济效益,多少帮补一点,也是不错的选择。况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效益都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相影响的,何乐而不为呢?!

    其一是把藏品化作文字,公诸于网络上、报刊杂志上,笔下自成一家,展示自己五彩缤纷的地图世界,剖析自己的读图心得、研究成果,讲述自己的收藏故事、趣事;其二是复品的出售或转让,爱好者之间的相互交换,网络平台的售卖或拍卖等等;其三是向有需求的相关个人或机构提供地图的扫描、复印资料,参加相关的展览活动、拍卖会及学术交流等等;其三是老图新印,即向出版社提供原图进行复刻、影印,复制本身就是一种传承形式,也是极好的双赢模式。笔者曾提供数份藏品给南京出版社复制出版,效果颇佳。其四条件允许,开办家庭式的个人收藏馆,像重庆的苟军先生等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尝试。

    三是地图收藏中的交流和传播

    地图收藏的交流和传播是带动和引领地图文化向前发展、不断扩大的至关重要的动力,一传十,十传百,以点带面,面面俱到,以期形成一个良好的、大众化的地图文化氛围。“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⒀交流和传播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通过网络、媒体的交流、传播;第二种是通过物品的流通、交换、使用来交流、传播,即实物传播;第三种是通过人的移动或迁移实现交流、传播。

    首先看第一种,一则全国各地的爱好者,虽然天各一方,但通过QQ(群)、QQ空间、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微信工作平台、百度贴吧、博客、微博等等自媒体进行联系、互动,就能足不出户实现面对面的交流,这是当今非常流行和简便快捷的方式。通过上述这些网络社区,在交流的同时也得以广泛而迅速的传播开来。再则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或者是通过上述各种自媒体的视频、播客等功能,提高曝光率,加大宣传力度。

    其次看第二种,一则举办个人藏品展览会、交流会、研讨会或拍卖会。浙江省收藏协会地图专业委员会及其带头人董正泉先生已举办了多次展览会等活动,让地图讲述历史的故事,讲述中国的故事,讲述收藏者的故事,收效良好,意义不凡。二则著书立说,流传后世。由收藏爱好者个人编著出版的与地图相关的书籍已多有面世发行,如杨浪的《地图的发现》是颇为成功的案例。董正泉先生的《笼图阁笔记》也是近年来少有的结集出版的佳作,遗憾的是未公开出版,仅供爱好者内部交流。此外,长春刘彬先生的《地图爱好者》和浙江省收藏协会地图专业委员会《地图收藏》两种民刊对传播、弘扬地图文化居功甚伟,影响至深,爱好者们奉为圭臬。可惜如今均已停刊,令人扼腕叹息。

   最后看第三种,人与人之间在交流中传播,传播中交流,都会有意无意地感染周边的一大批人,不说要使他们产生多少兴趣,至少也能让他们认识、了解地图和地图收藏是怎么一回事。小到爱好者之间的走访、聚会,如重庆地图爱好者们的互动,形式多样,延伸面广;大到成立相关的收藏协会及组织,如浙江省收藏协会地图专业委员会,全国仅此一家,自1999年成立至今,坚持不懈,让人敬佩。通过大家积极的互动,适时、就近开办一些交流活动,既加深了联系,提升了友谊,又把地图文化向更进一步的广度和深度传播开来。

    “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⒁我们的收藏行为保存了历史,传播了文化,是文化建设中的一支中坚力量,俗话说“高手在民间”,民间收藏天地宽,地图收藏我当先。地图收藏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堪比一部百科全书。“不仅满足了个人的嗜好和精神文化需求,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并影响着人们的衣食生活等各个方面;又了解世界,认识社会,去改造世界,掀起社会各方面的大飞跃。”⒂

    在收藏的过程之中,我们必须要摒弃唯价值论的利欲熏心的不良倾向,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情怀,“风清气正”,端正心态,坚守信念,在自己的收藏事业中干出一番成就来。歌德说:“收藏家是最幸福和快乐的人。”假如你不想让自己辛苦一生收集而来的藏品变成一堆废品,最终烟消云散;假如你想让自己过得更加幸福和快乐,那就姑妄听之,以观后效罢。   

注:

⑴《未惬集——许嘉璐论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许嘉璐著。“关于文化”P140。

⑵《未惬集——许嘉璐论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许嘉璐著。“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P162。

⑶⑺⑾《十七世纪欧洲与晚明地图交流》,商务印书馆2015年2月第一版,郭亮著。

⑷《地图》杂志2015年第3期(总第144期),“地图文化及其价值”(文/王家耀),P27。

⑸《地图》杂志2002年第6期(总第69期),“笔笔划划手绘好地图”(文/张文),P47。

⑹《地图》杂志2015年第3期(总第144期),“从信息视觉化看地图文化”(文/吕敬人),P51。

⑻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一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编辑。

⑼⑿⒁《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2014年4月第三次印刷,习近平著。

⑽《地图的文明史》,商务印书馆2016年10月第一版,(美)诺曼·思罗尔著,陈丹阳、张佳静译。

⒂《漫谈收藏文化》,《山东档案》2004年第六期,段德兴、秦玲、王维新

(2016年12月31日)地图观.jpg地图观1.jpg地图观2.jpg


文章分类: 藏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