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脱维亚之路——看二战前的《拉脱维亚道路地图集》发表时间:2019-07-28 21:10 拉脱维亚之路 ——看二战前的《拉脱维亚道路地图集》 波罗的海三国之一的拉脱维亚,面积6.46万平方公里,人口207万。首都里加。历史上,三国都长期受制于瑞典和沙皇俄国,拉脱维亚于18世纪被俄国吞并。直至1918年11月18日才实现独立,1920年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34年,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Kārlis Ulmanis)发动军事政变,自任总理;1936年后又自任总统,实行独裁统治。不过在乌尔马尼斯统治期间,拉脱维亚的经济、文化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对外贸易和国民教育都位居欧洲前列。 1940年6月苏军进入拉脱维亚,乌尔马尼斯政府倒台,拉脱维亚在苏联操纵下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后一度被德国占领,战后又重新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进入九十年代,在苏东剧变的推动和影响之下,拉脱维亚于1991年8月22日恢复国家独立。 苏东剧变开始的1989年,大约有200万爱沙尼亚人、立陶宛人和拉脱维亚人为了脱离苏联寻求独立,在8月23日这天手拉手从爱沙尼亚塔林经过里加到立陶宛维尔纽斯组成了长达600公里的人链,掀起了波罗的海三国要求独立的高潮,这一事件被称为“波罗的海之路”,拉开了苏联这座斯大林式社会主义堡垒彻底崩塌的序幕。 在拉脱维亚人眼中,苏联是给他们带来巨大创伤的侵略者和占领者。实际上,波罗的海三国在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等方面与西欧、北欧国家的渊源及联系要更深、更密切得多。因此,并入苏联后,拉脱维亚的发展轨道被硬生生地纳入苏联模式,拉脱维亚人不光是失去了国家和民族的自由与独立,更是被僵化、教条的斯大林式社会主义阻碍和停滞了数十年。 从另一个角度看,波罗的海三国的悲哀之处在于他们都倚靠在一个侵略成性的庞然大物身边,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幸运的是,他们最终获得了重生和复兴的机会,与之前那短暂而多舛的独立时光相比,这一次也许上帝会眷顾他们,让他们的旗帜永远飘扬在美丽的波罗的海东岸…… 笔者所藏这本三十年代的《拉脱维亚道路地图集(Latvijas Auto Ceļu Karte)》,是该国在战前自主时期出版的道路交通旅游地图集,1931年拉脱维亚汽车和航空俱乐部(位于里加)出版,拉脱维亚陆军参谋部大地测量局制图,拉脱维亚语、法语双语对照,小十六开布面精装本。 地图集主要由23幅矩形分幅交通图组成,比例尺1:40万,单面四色套印,陆地底色留白,海洋为蓝色,双层外框,四角注明经纬度。图中较为突出和详细的是对地名、交通线路、行政区划等的标注,地名有首都区、市、自制市(公社)、镇、村等;行政区划标示到了区和自治市;交通线路有铁路、公路等,铁路标示了准轨和窄轨铁路两种,公路则标示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种,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黑线加红色以示醒目,同时还标注了公路里程。 矩形分幅图前还有总图(检视图)(1:240万)及里加市街图(附图例)(1:7.5万)各一幅;矩形分幅图后有里加—尤尔马拉度假区(1:7.5万)、维泽梅的瑞士(1:7.5万)及拉脱维亚之路—从边界至蒂尔西特(1:84万)三幅。 分幅交通图自北向南,自西向东进行拆分,其所示区域依次是:文茨皮尔斯(Ventspils)、库尔迪加(Kuldīga)、利耶帕亚(Liepāja)、瓦尔代马尔皮尔斯(Valdemarpils)、图库姆斯(Tukums)、奥采(Auce)、艾纳日(Ainaži)、林巴济(Limbaži)、里加(Rīga)、包斯卡(Bauska)、鲁伊耶纳(Rūjiena)、瓦尔米耶拉(Valmiera)、马德里耶纳(Madliena)、叶卡布皮尔斯(Jēkabpils)、苏巴泰(Subata)、里耶普纳(Liepna)、阿卢克斯内(Aluksne)、马多纳(Madona)、维拉尼(Viļāni)、道加瓦皮尔斯(Daugavpils)、新拉特加尔(Jaunlatgale)、卢扎(Ludza)、因德拉(Indra)。其中第七幅艾纳日、第八幅林巴济和第十五幅苏巴泰、第十六幅里耶普纳各占半幅页面,实际上分幅图总共只有21幅。此外,第三幅利耶帕亚附利耶帕亚市街图、第十幅包斯卡附叶尔加瓦市街图、第十一幅鲁伊耶纳附瓦尔加市街图、第二十幅道加瓦皮尔斯附道加瓦皮尔斯市街图,市街图比例尺均为1:7.5万。 末尾的里加—尤尔马拉度假区、维泽梅的瑞士是拉脱维亚最为著名的旅游度假景点,尤尔马拉距里加仅23公里,是一个以海水浴场为特色的城镇,绵延达33公里的白色沙滩,连同冰蓝色的海水,成为最受欢迎的海滨度假村,被誉为“拉脱维亚的明珠”。维泽梅的瑞士位于里加东北50多公里的古城锡古尔达,坐落于加乌亚河河谷,现辟为加乌亚国家公园。 最后一幅“拉脱维亚·立陶宛之路—从边界至蒂尔西特(Ceļš no Latvijas – Lietavas:robežas līdz Tilsitei)”也非常有趣,蒂尔西特原属德国,现为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苏维埃茨克市,与立陶宛隔河相望,图中标出里加至蒂尔西特的距离为270公里,但所示范围则是立陶宛境内195公里的线路。这里是专指从拉国内到蒂尔西特的自驾、旅游路线,抑或是还有其他寓意,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在1918年拉脱维亚得以独立,一定程度上是有赖于德国才如愿以偿的。 笔者所藏购自日本东京某旧书店,图集扉页右上角加盖有蓝色的日本驻拉脱维亚公使馆的印章(最上方的“M.MATAUDA”意为“松田××”,估计是使馆人员私人藏书)。苏联吞并拉国后,公使馆被撤馆遣返,图集肯定也随着使馆人员带回日本。这也可以看作是拉脱维亚在二战以前短暂自主时期的一个稀罕的历史见证吧。 (2017年7月4日)
文章分类:
欧图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