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商业地图》两种考略发表时间:2019-07-30 21:01 《日本商业地图》两种考略 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商业这一汉语词汇,实际上最早源自日本明治维新后对英文“commerce”一词的翻译,即“商業(しょうぎょう)”。这一时期,对从欧美涌进的大量的新事物、新概念,日本人利用汉字强大的造字功能,创造了相当数量的日造汉字词(例如政治、经济、民主、自由、科学、文化、法律、商业等等),这些日造汉字词又反输入中国,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多样性和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治维新甫一开始,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殖产兴业三大政策,其中“殖产兴业”即是自上而下地以大力兴办近代化工商贸易产业的经济政策,1874年大久保利通在提交给政府的《殖产兴业建议书》中指出,日本必须奉英国为典范,走发展工商业致富之国的道路,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制丝、纺织、农业、畜牧、贸易为中心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治理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 在明治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日本一改过去重农抑商的做法,而实行重商主义,以贸易立国,以商业立国,通过实践摸索和不断向西方学习,依靠国家力量强力推进和保证“殖产兴业”政策中的各项措施得以贯彻执行。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民间资本得以迅速发展;制造业产值开始迅速增加;近代财政、金融、商贸体制逐渐形成,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步建立起来。 由东京博文馆出版的《日本商业地图》和《改订日本商业地图》,则是殖产兴业这一政策的实施在地图上最直观、最鲜明、最具体的表现和反映,也是明治时代日本近代工商业发展在地图上的一个缩影和见证。《日本商业地图》发行于明治三十年(1897年)四月,太田健吉郎著;《改订日本商业地图》发行于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八月,理学士吉田弟彦著。这两本地图都可以看作是早期商业地理方面的专题地图集,在亚洲乃至世界同期对商业经济地图的编制与出版都算得上首屈一指的。 一、装帧形式、编纂体例大致相近,而表现内容、编制方法略有差异。装帧上均为八开硬面精装本,尺寸相同(36.3×26.6CM),封面设计各具特色。由地图和附表两大部分组成,地图采用单面套色石印,其内容以工商业物产分布状况为主。 1、地图。《日本商业地图》以横开本格式编排(指封面、扉页及附表的编排格式,地图图幅格式一致),有地图十幅,红黑蓝三色套印,依次为日本交通图、北海道东半部及千岛列岛之图、北海道西半部之图、东北部之图、关东之图、北陆及近畿之图、山阳山阴及四国之图、九州之图、台湾之图、帝国全地形图及每图分划一览。《改订日本商业地图》以竖开本格式编排,增加了世界地貌及海流、世界重要物产及交通为第一图,其余各图顺序一致,图幅大小基本一致,如“北海道东半部及千岛列岛之图”到“台湾之图”八幅主图(无比例尺,仅部分附图有比例尺)和“帝国全地形图及每图分划一览(含琉球群岛图)”所依据的底图完全相同;而日本交通图有差异。由此可见,八幅主图和“帝国全地形图及每图分划一览”的底图乃出自一人之手无疑。 底图的编绘以八幅主图来看,一是采取毛毛虫式的晕滃线绘出山脉走向、地形起伏;二是地名、机关的标注有人口十万以上、一万以上、五千以上、著名地、村落以及地方厅、市郡兵役所(政府)、邮政电信局、电话局等等;三是标注了府县界、厅(台湾)界、市郡界;四是交通及其他有国道、里道、铁道、航海线路、港口、灯塔、矿山等。底图绘制者无法判定是否为太田健吉郎,从两本地图分别由不同作者编著且底图基本无异来分析,底图绘制者估计另有他人。两名作者只是在底图的基础上各自增删修改,不过《改订日本商业地图》的作者对底图的改动幅度较前者要大得多。 差异最大的是对工商业物产分布等的注记符号的改变,《日本商业地图》稍感简略,仅仅是用醒目的大字号红色字体来表示物产的分布,如“硫”是硫磺、“炭”是煤炭、“油”是石油、“セ”(セメント)是水泥、“硝”(ガラス)是玻璃、“紡”是纺织、“賊”是乌贼、“羊”是山羊等等,涵盖了工商农林牧副渔等诸方面的各类物产计50种。《改订日本商业地图》弃用文字式的标示方法,改为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符号来标示,并分为“陆地物产符号”(24种)和“海面物产符号”(17种)两类(见下图),种类减少,但突出对不同色彩的运用,更贴近于科学的、合理的近代欧美地图的先进编制理念及手法,专题性、针对性的效果大大增强了。 2、附表。即相关商业地理统计表。《日本商业地图》附表33页,编纂者伊东佑谷。分为土地人口之部、农工业之部、贸易之部、通信之部、运输之部、会社银行之部、教育之部。《改订日本商业地图》附表39页,未注明编纂者,应是由作者本人编纂。分为土地人口之部、农业之部、山林之部、矿山之部、制产之部、贸易之部、交通运输之部。两本地图各有侧重,后者相对要细化和详尽一些。 二、工商业兴则国兴,工商业强则国强。两本地图的出版前后相差将近十年,但在时间节点上却贯穿了日本近代两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1880年明治政府颁布“官业下放令”,决定除军工、铸币、通讯等特殊部门以外的官营企业拍卖给民间资本经营,大力扶植和保护民营企业的发展,像三井、三菱、川崎等大财阀相继形成,推动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逐步走上正轨,经济上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国家实力不断上升,1894年实现了不平等条约的首次修改,同年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战胜腐朽的清王朝,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十年之后日俄战争的胜利,又使日本登上了世界列强的宝座,成为亚洲国家中唯一成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 日本的成功,实有赖于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殖产兴业三大政策全面顺利实施而造就的近代化工商业的兴盛发达,而反观当时的清廷上下,依然陶醉在“天朝上国”、“唯我独尊”的固执观念中;拒绝新生事物,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在应对急剧变化的世界面前毫无还手之力。顽固坚持抑商政策和整个社会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对商业、商人下九流般的鄙视,让清政府自绝于近代文明社会的大门之外。在眼看昔日的这个“蕞尔小国”越来越强悍、富有之际,匆忙的新政改革措施已经无法挽救其灭亡步伐的到来。 从版本角度论,其一、《改订日本商业地图》虽名为“改订”,却并非《日本商业地图》的再版,而是变化甚大的改订新版;其二、两本地图未见有其他再版记录,且装帧精美、印制精良,加之面世较少,珍稀度较高。目前仅见日本雅虎拍卖网站有《改订日本商业地图》待售,要价颇高。 《日本商业地图》和《改订日本商业地图》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网站提供有电子档可供查阅和下载,遗憾的是电子档皆为黑白单色扫描档,清晰度差。另外,还有一种同名的单张《日本商业地图》,由金泽良太编纂,1894年出版,笔者未见过实物。 (2017年10月28日) 上一篇小城夏忆(旧文重抄之三)
下一篇除虫记
文章分类:
东瀛旧图谈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