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号杂谈发表时间:2019-08-05 00:10 年号杂谈 2019年4月1日,西方的愚人节。在东方的日本,发生了一件引起包括中国等邻国广泛关注的事件,这天,官房长官菅义伟向世人公布了新年号“令和”,定于5月1日起皇太子德仁即位后正式启用,新年号的诞生,标志着长达三十年的平成时代落下帷幕,令和时代即将扬帆起航。 年号,日本又称“元号(げんごう)”,最早由汉武帝首创年号——建元。受中国影响,孝德天皇于公元645年始定年号“大化”,至今已使用的年号共247个。年号是东亚汉字文化圈内一大鲜明特有的历史文化象征,中韩越等国早已废弃不再采用年号纪元,日本就成了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仍然保留这一古老纪年方式的国家。 1979年日本颁布了《元号法》,其中对新年号的起草和汉字的选定作了几项“要点”,即要符合国民理想,具有美好寓意;必须是两个汉字;易书写;易记易读;不得使用历史上已有年号或皇族谥号;不得使用俗语(人名、地名、商品名、企业名称等均不可)。而在年号的出处方面,一千多年来都是从中国古籍中择取,像《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等典籍是年号汉字的必选参考书目。如明治出自《易经》“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大正亦出自《易经》“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昭和则取《尚书》“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平成源于《史记五帝本纪》的“内平外成”和《尚书》中的“地平天成”。 不过,新年号“令和(れいわ)”则打破了这一传统惯例,首次从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其地位相当于我国的《诗经》)中选出,即卷五《梅花歌三十二首并序》,其原文是: 初春(しょしゅん)の令月(れいげつ)にして、気(きよ)淑く風和(かぜやわ)らぎ、梅(うめ)は鏡前(きょうぜん)の粉(こ)を披(ひら)き、蘭(らん)は珮後(はいご)の香(こう)を薫(かお)らす。 中文译文则为“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薰珮后之香。”首相安倍晋三的解释是“人々が美しく心を寄せ合う中で、文化が生まれ育つ(蕴含了在人们的美丽心灵相互靠近之中,文化孕育成长的意思)”。 对于新年号汉字的出处选自日本古籍而非中国古籍,是否有如网络上所谓的“去中国化”之嫌,个人觉得大可不必抱有此般酸溜溜地态度,忿忿不平地去作过度的解读。一则此乃别国内政,制定什么年号,选用什么汉字,我们不能越俎代庖。二则不论采用古书、典籍是中国还是日本的,都抹不掉汉字的丝毫痕迹,归根结底他们皆源自中国,摆脱不了这个大框框。《万叶集》等在中华文化熏陶之下创作的日本传统文学作品,和中国的渊源关系是根深蒂固的,并不存在“去中国化”的小题大做似的论调。就说《万叶集》“初春令月,气淑风和“这句话,据考证源出东汉辞赋家张衡的代表作《归田赋》“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之句(见江户时代经学家契冲和尚《契冲全集卷二·万叶代匠记》)。不过,年号出处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日本的独立自主意识,有希冀在新时代有新改变,开创新未来的含义。 年号,对中国人来说,不外乎就是封建帝王时代的一个象征罢了。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年号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渐渐远去。其实,年号不单单是纪年单位,更承载了东方儒家文明数千年历史文化内涵,年号反映了一个帝王的一生,相比于西历纪年那冷冰冰的数字,一个年号就是一段历史,一个年号就深深体现出了汉字的伟大、汉字的魔力,一个朝代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全部都浓缩在由汉字书写的看似简单,却寓意悠远的年号之中。 日本自明治时代“一世一元”制(即一代天皇只用一个年号)确立后,明治、大正、昭和、平成,我们都不陌生,从文明开化、富国强兵,到穷兵黩武、四处侵略,到经济腾飞,凤凰涅槃,一部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大画卷统统融入几个汉字构成的年号;而“昭和男儿”、“平成废宅”则生动地展示了从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到无所事事、混吃等死的真实日本社会现状。这些,也只有汉字表示的年号才能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西方人是无法体会的。 中国已无年号,传承犹在东瀛。出典何分和汉,一目各自分明。年号,这个“中国人发明并沿用两千年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谢艳明《论年号》),能继续在日本发挥实际作用并担负历史重任,这实乃汉字文化之幸,儒家文明之幸,撇开某些情绪化思维,也愿让这孑然茕立的精神文化遗产永远地传承下去罢。 笔者所藏东京三省堂昭和十七年(1942年)出版,汉学家岩垂宪德编纂的《东亚年号综览》,这本小册子按汉字笔画顺序收录了历史上数百个东亚各国的年号,包括农民起义政权和僭伪政权的年号,查阅方便,简明扼要。其后还附录了日本年号读例(读法)、干支月日异名、干支释义,是一本简便实用的东亚各国年号词典和案头参考工具书。 日本一千多来出现的247个年号,选用汉字仅72个,其中“永”字重复最多,达29次;“元”和“天”字各27次;“治”为21次;“应”20次,“正”、“长”、“文”、“和”各19次,“安”则使用过17次,而“令”字则是首次使用。少见的像取“宽”字作为年号仅有日本一国,大和色彩是相当浓厚的,历史上使用了14次,且都是首字,如“宽永”、“宽正”、“宽文”等等,有名的“宽永通宝”是史上日本铸量最大、铸期最长、版别最多的一种钱币,曾大量流入我国,“宽永”年号也随之广为国人熟知。 (2019年4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