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守望者
标签
收藏研究
传统文化
地图守望者

犹太人复国之路—— 详解一本希伯来文版的以色列地图集

发表时间:2020-09-06 21:13


DSC09853.JPG

犹太人复国之路——

详解一本希伯来文版的以色列地图集

一   前言

  犹大复国主义(又称锡安主义)的思潮及其运动最早于十九世纪80~90年代形成,1896年犹太作家西奥多·赫茨在其《犹太国:现代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一种尝试》中首次提出了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人自治国家的设想;1917年,英国发表了《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复国,美国随即亦表示支持。犹太复国运动首次获得西方大国的认同。二战后,联合国于194711月通过了有关巴以分治的决议;次年514日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次日,叙利亚、伊拉克、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对以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以色列独立战争)爆发,战争历时十五个月,至1949年年初以以色列完胜而告终。以色列夺取了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占巴勒斯坦五分之四、约二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比联合国分治决议划分的面积还多了约6700平方公里。

  就这样,犹太人在仇敌环伺的极端困境下站稳了脚跟,灭亡千年的故国也最终失而复得重新建立起来。不仅是家国复活,连同在犹太人口语中早已消逝两千多年的希伯来语也奇迹般地复活了,成为以色列的通用语言及官方语言。希伯来语属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的一个分支,无元音字母,只有22个辅音字母,其文字从右往左书写。希伯来语复活至今仍被犹太人广泛使用,现代希伯来语同两千多年前的希伯来语是相通的,最多就是增加了新词汇。这在世界语言发展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建国初期,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不会说希伯来语的犹太人涌入以色列,他们相互之间无法交流,只能靠手势或借助翻译。希伯来语言文字的“扫盲”就显得尤为迫切。1950年,以色列政府移民安置中心和军队在各地建立了称为“乌尔潘”的速成语言学习班,对民众进行希伯来语的教育。此外,政府也大力推广希伯来文的各类出版物,涵盖了各个方面,各个阶层。这些措施,不仅使希伯来语得以迅速普及,也极大促进了犹太民族和希伯来文化的全面复兴。

  笔者所藏《以色列国历史地理图集(אטלס גיאוגרפי היסטורי של ארץ ישראל》(以下简称《图集》)就是一册整本使用希伯来文编纂的普通参考地图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由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部教育局出版,Michael Avi-Yonah编,测量部制图。图集为小八开精装横本,活页式装订,共28页,每页均粘贴于书脊处,呈蝴蝶状左右打开,幅面狭长,适宜于表现该国南北方向长、东西方向窄的锥形形状。各页正面为彩印地图,左侧背面是文字解说,右侧背面是该页页码和一幅涉及以色列历史人文或自然风光等的黑白照片。

  这种历史与现状并重的编排方式,一是复兴犹太文化的需要,激发民众的民族自豪感;二是重置以色列地理,尤其是地名的希伯来化的需要。以历史看现代,以现代观历史,历史地名与现代地名融会贯通,犹太语文实现了在祖国(以色列地)地图上的完全复活和完美运用。

  以色列建国之前,巴勒斯坦地区的地名绝大多数是用阿拉伯语命名的。为了唤起犹太民族的文化情感和历史记忆,同时也是宣示主权。自建国起,以政府就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改名运动。19513月,还成立了专门的“政府地名委员会”,在全国开展普查,推广地名希伯来化。改名原则尽量采纳《圣经》上的名称,使用犹太历史人物命名,目的要把所有阿拉伯地名一律改为希伯来语地名,即便是描述地形地貌等自然属性的阿拉伯地名,也要翻译成希伯来语。到1958年.地名委员会总共勘定了三千个地名。《图集》地名索引收录了希伯来化地名近一千个,也可视为以色列全国地名希伯来化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二  历史地图详述

   《图集》分为历史地图和现代地图两大部分,历史地图在一至十五页,包括部分序图(1~2)及专题图(13~15页),共32幅地图。不计序图和专题图,一至十五页展现以色列从古至今不同时代发展历程的历史地图有27幅。除独立战争极少数之外,地图绘制均采用渲染方式表示地形地貌,其色彩取赭黄色,地势越高颜色越深,鲜艳饱满,立体感较强。在地名等地理要素的标注上,今地名等以浅灰色打底,古地名等以黑、红、蓝等醒目的颜色表示。

  该部分各图依次简介如下:

  第一页地中海诸国(比例尺1:1000万),表现地中海各国政治区划形势的简要概况图。

  第二页以色列及其邻近地区、中东地区(左侧背面为双色印刷的世界犹太人分布图)。以色列及其邻近地区比例尺1:750万,表现以色列与其相邻地域的自然地理形势简图,以分层设色绘制,无区划界线;中东地区比例尺1:2500万,表现西亚、东北非中东各国政治区划形势的简要概况图。

  第三页约书亚之战、部落定居点(比例尺1:100万);

  约书亚是圣经中继摩西后的希伯来人首领,在旧约《申命记》、《约书亚记》等章节中有记载。摩西带领族人逃出埃及后,由约书亚继任领袖征服了上帝赐给他们的“流着奶和蜜”的应许之地——迦南美地(又称迦南地,大致相当于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加沙,以及临近的黎巴嫩、叙利亚临海部分),形成了古以色列王国的雏形。约书亚之战一图表现的即是约书亚征服迦南地的这一过程。

  部落定居点即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分布图。十二支派是以色列第三代始祖雅各的十二个儿子分别发展并领有土地,其中十一子约瑟因是最重要的一个支派而得到了两份土地,由其子以法莲和玛拿西继承;而三子利未后来被耶和华拣选为祭司,不参与分配土地,住在其他支派之内。由于以法莲和玛拿西各为一个支派,故仍作十二支派。图中十二支派由北向南为亚设、拿弗他利、西布伦、以萨迦、玛拿西、但、以法莲、迦得、便雅悯、犹大、流便、西缅。其中玛拿西支派所领有土地最为广阔。

  这十二支派联合组建了古以色列联合王国,首任君主扫罗属便雅悯支派,而大卫一系皆来自于犹大支派,定都于犹大支派领地所在的耶路撒冷。前931年,王国分裂为南北两国,南国即便雅悯支派和犹大支派组成的犹大国,都城仍在耶路撒冷;北国则是其余十个支派组建而成新的以色列国,定都于撒玛利亚。前722年,北国灭亡后,十个支派被同化而失去了犹太人的身份;现代犹太人一般都是指南国犹大、便雅悯支派和利未的后裔。

  第四页大卫王的征服(比例尺1:200万);密抹之战、基利波山之战(比例尺1:50万);

  大卫(约前1045~约前970年),古以色列联合王国第二任君主,出生于伯利恒,犹大支派耶西的第八个儿子。前1010年,扫罗王战死后继承王位。大卫建立了统一而强盛的以色列王国,同时定都耶路撒冷,对后世的犹太民族和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该幅地图即表现了大卫王统一以色列全境的过程。

  密抹属便雅悯支派领地,距首都基比亚东北六公里,即今耶路撒冷附近。旧约撒母耳记十三章记载,扫罗登基第二年,非利士入侵以色列,在密抹发生一场大战,最终以非利士失败而告终。

  基利波又译作吉尔伯,基利波此山位于以色列北部耶斯列城东2.5公里处(属以萨迦支派,与玛拿西支派的边界处),与摩利山(其北方约10公里)遥遥相对,两山之间称耶斯列平原。扫罗王在此地为耶斯列人所败,他和三个儿子全部战死于此。

  第五页,王国全境、亚述人和巴比伦人的入侵(比例尺1:150万);

  王国全境表现古以色列联合王国第三任君主所罗门王统治时期(前970~前931年)的疆域。所罗门是大卫的儿子,他在位四十年,是古代以色列王国最强盛的时代,他也被视为古代以色列最伟大的国王。

  亚述人和巴比伦人的入侵(前734~前586年),公元前722,北国以色列王国被亚述人征服;前586年,南国犹大王国被巴比伦人灭亡。该图表现了相跨一百余年的犹太人两次被灭国的历史事件。

  第六页,哈斯摩起义、哈斯摩战争(比例尺1:50万)、哈斯摩人的征服(比例尺1:100万);

  哈斯摩(又译作哈斯摩尼),现在一般称马加比(或玛喀比)。哈斯摩人(马加比人)是指犹太大祭司玛他提亚(Mattathias)及其五个儿子所组成的家族的通称。他们来自于犹大支派。公元前167年,玛他提亚发动起义,领导犹太人反抗塞琉古王朝(我国史书称“条支”)的统治。死后其子犹大·马加比、约拿单、西缅继续进行抗争,建立了马加比王朝(又称哈斯摩王朝)。前143年,西缅与塞琉古安条克六世订立和约,这是犹太人自前586年亡国后,再次获得独立,直至前63年罗马攻占耶路撒冷才告结束。西缅死后,王朝先后经过希尔琪一世、阿里斯托布鲁斯两任君主,扩展疆域,收复失地,到亚历山大·亚奈继位后达到了全盛。三幅地图分别表现了玛他提亚发动起义,到其子进行的独立战争,以及王朝获得完全独立后的收复失地的历程。

  第七页,亚历山大·亚奈时期、希律王时期(比例尺1:150万);

  亚历山大·亚奈于前103年(阿里斯托布鲁斯之弟)继位,在位27年,领土扩张面积超过今天的以色列,是哈斯摩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

  希律王(前73~前4年),一般称大希律王,亦称希律一世、黑落德王40年,希律被罗马帝国元老院任命为犹太行省的代理王。前37年,他在罗马军队的帮助下,攻占了耶路撒冷。推翻哈斯摩王朝,创立了希律王朝,相当于附庸国的地位。希律重建耶路撒冷圣殿,圣殿西面高大的护垣,即“哭墙”,至今仍是全世界犹太教徒的圣地。

  第八页,反抗罗马人大起义(比例尺1:150万)、耶路撒冷围城战(比例尺1:1.5万)、巴尔科赫巴起义(比例尺1:150万);耶路撒冷围城战一图地形采用等高线表示,每隔五米一条,与其他图幅不同。

  反抗罗马人大起义所示为66~73年的第一次犹太战争,最终在罗马帝国皇帝维斯帕先的镇压下结束。公元70年,维斯帕先之子提图斯率领罗马军队发动了耶路撒冷围城战,并于当年8月攻陷全城并摧毁了圣殿。

  巴尔科赫巴起义发生于132~135年,又称第二次犹太战争,这也是犹太人在罗马帝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起义。起义领袖巴尔·科赫巴一度短暂恢复了以色列国。起义最后被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残酷镇压。其后,哈德良废除犹太行省,将其与叙利亚行省合并为叙利亚巴勒斯坦行省,同时下令严禁所有的犹太人进入这一区域。至此,犹太人被迫流浪世界各地近两千年之久。

  第九页,犹太人定居点(在密西拿和塔木德时期)(比例尺1:100万)、十字军王国(比例尺1:150万);

    《密西拿》和《塔木德》都是犹太教奉为经典的律法书,成书于约二世纪末至六世纪初,《密西拿》是《塔木德》的前半部和条文部分。密西拿与塔木德时期大约指公元前30年至公元500年这一期间,其中密西拿时期为公元前30年到公元后200年,塔木德时期为公元200年到公元500年。图中可见当时犹太人的定居点大多数集中在太巴列湖(加利利海)周边,而南边则寥寥无几,耶路撒冷及其周边区域更是成为了禁区(用红框专门标示出)。

  十字军王国即耶路撒冷王国,10997月,法国布伦王子布永的戈弗雷率领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次年,布永的戈弗雷去世,他的弟弟鲍德温一世加冕为耶路撒冷王国国王。1291年,十字军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克被马木路克拔除,王国灭亡。图中表现了1165年阿马尔里克一世在位时期的疆域及其形势,还标注了著名的圣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马耳他骑士团)三大骑士团所驻扎的城市或据点。

  第十页,独立战争——战争前夕形势(比例尺1:100万,附图南部地区为1:200万)、Nachshon行动西线战事、Nachshon行动东线战事、耶斯列谷守卫战(比例尺1:13万)四幅地图;战争前夕形势图无地形,其余三幅地形以等高线表示。

  战争前夕形势图表现据联合国大会于19471129日通过的第181号决议划定的边界及犹太人、阿拉伯人的人口分布状况。第181号决议的主要内容是:英国于19488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各自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11203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43%;犹太国国土为14942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57%。耶路撒冷成立国际特别市,交由联合国管理。这一决议遭到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并成为战争导火索。

  战争正式爆发前,双方武装冲突就已连绵不断,到19483月,通往内格夫地区的沿海公路已经被阿拉伯人控制,耶路撒冷与外界的交通完全中断,形同孤岛。为此,以方制定了打通耶路撒冷与外界联系的D计划,由哈贾纳部队实施,代号纳切森(Nachshon)行动。该次行动是以色列军队首次进行的旅级规模的作战,在以军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哈贾纳部队吉瓦提步兵旅一战成名,成为以色列军队最为精锐的部队之一。Nachshon行动到四月中旬基本结束,以军胜利打通了耶路撒冷的交通线,危机解除;到月底,卡梅里旅占领了海法等地。

  第十一页,独立战争——从入侵到第一次停战、“十天进攻”(比例尺1:100万);

        1948515日,阿拉伯联军发起进攻,战争正式拉开序幕。一是埃及军队从阿里什分两路进入巴勒斯坦。北路第一旅为主力共五千人,沿海岸公路通过加沙向特拉维夫进发。南路第四旅经比尔谢巴、希布伦,向耶路撒冷进发。二是叙利亚军队的两个机械化旅从库奈特拉向太巴列湖南端出击,直奔尼加亚方向。三是约旦派出了精锐部队“阿拉伯军团”直捣耶路撒冷,于18日占领老城阿拉伯人区,包围了旧城犹太区,但在新城战斗陷入僵局。四是伊拉克军队向北部的盖谢尔和贝桑进攻,因进展不大转而进攻纳布卢斯,随后相继占领了纳布卢斯、杰宁和图勒卡姆,几乎将以色列军队拦腰切断。四是黎巴嫩军队在北部展开进攻,但规模不大。611日,在联合国斡旋下,双方同意停火四周。

        79日至718日,经过充分休整和准备的以色列军队分三路向阿拉伯军队发起大规模攻击,史称“十天进攻”。以军集中四个旅的兵力,以中部战线为重点进攻方向,对特拉维夫东南的卢德和腊姆拉城实施突袭。在1112日两天时间就占领了两地,顺利打通特拉维夫到耶路撒冷的走廊。在北线,以军向叙利亚军队发动进攻失利后,主力西移,转向拿撒勒和加利利北部由黎巴嫩军和阿拉伯解放军控制的地区。1516日,以军两个营利用夜间突袭,夺取了沙德阿姆尔、拿撒勒和整个加利利地区。南线进军耶路撒冷,经由马纳哈和艾因卡里姆谷地,直指旧城并占领耶拉赫贾拉,切断阿拉伯人去往新城的交通。15日,以军攻占了马纳哈谷地,对旧城的进攻则止步于锡安门附近。18日,联合国关于阿以停火令生效,以军停止战斗。十天的战斗,以色列获得阿拉伯约一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战略环境大大改善。而阿方的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败局已定。

  第十二页,独立战争——占领加利利、约夫战役(比例尺1:50万)、霍雷夫战役、占领埃拉特(比例尺1:100万);

       1015日,以军破坏停火令,再次进攻阿拉伯联军,其主要目标是加利利地区和内格夫。占领加利利一图表现了“十天行动”和希拉姆战役的过程。10月中旬,驻扎该地区的阿拉伯解放军趁以军同埃及军队作战之机,对夏吉克、阿贝德一带的以军开战,并夺取了胡拉湖谷地。28日至30日,以军实施希拉姆战役,成功控制了加利利,少数部队还一直打到黎巴嫩利塔尼河两岸。

       1015日至21日,以军对部署在内格夫的埃军发动了约夫战役。以空军首先袭击了加沙、马杰达勒、拉法和阿里什等城镇,及阿里什等地机场,使埃军丧失制空权。随后,以军在西线抢占了阿什克伦,在东线埃尔曼西亚以东实施突破,切断了埃军由马杰达耶到贝特贾夫林的横穿公路。19日攻占战略要地胡莱卡特,通往内格夫的要道打通。21日,以军占领内格夫首府比尔谢巴,从而控制了除法卢贾和加沙地带以外的整个内格夫北部地区。

        1222日至次年17日,以军出动五个旅,由伊加尔·阿隆上校指挥,向埃军发动了霍雷夫战役,这也是以军对埃军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以军先以戈兰旅对加沙地区实行牵制性进攻,阿隆主力部队计划从比尔谢巴方向进攻奥贾,占领阿里什。23日阿隆率军秘密通过一条湮没千年的比尔谢巴到奥贾的古罗马驿道,奇袭获得成功,于27日占领了奥贾,次日占领阿布奥格,向阿里什进发。次年17日在埃及要求下,双方停战。埃及除了加沙狭长地带外,其余控制的巴勒斯坦领土已被以色列全部控制。1949224日埃以双方在希腊罗得岛签定停战协定。根据协定,埃及承认除加沙地带外,整个内格夫地区归以色列所有。边界重镇奥贾实行非军事化,埃及在离奥贾2227公里的范围内不准设防。

  为获得亚喀巴湾的一个出海口,直达红海和印度洋。以军于194936日至10日,发动了独立战争中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战斗,即乌夫塔行动。参加行动的两支精锐部队,戈兰旅第一营从阿拉伯谷地南下(红色进军线),内格夫旅第十二营从比尔谢巴出发(绿色进军线)经奥贾南下。两支部队呈钳形攻势,对约旦军队展开了最后的一击。10日,攻占了埃拉特,行动取得胜利。

  第十三页,全国地形图(比例尺1:75万);主要表现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地形地貌,以褐色为主基调,颜色随地势由低到高而逐渐由浅变深。低于海平面的死海及其周边的用色稍稍有异,随着地势向海平面逐渐升高而由深变浅。绘制手法虽然是渲染式的,没有绘出等高线,但也根据颜色深浅不同在图名方框内加注了高程示意图,从死海湖面起高程为-300,0,100,300,600,900。而图幅内容仅注明了山脉、山地、峰峦、河湖名称及少数重要城市,对其他人文地理要素,如行政区划等未有体现。

  第十四页,全国交通路线图(比例尺1:75万);交通路线仅绘出公路和铁路,公路则分成A级公路(红色细线)、B级公路(紫红色细线)和C级公路(绿色细线)三类。大部分都分布在北部和中部地区,南部几乎空白。到图集出版之际,全国A级公路里程1977公里,B级公路里程403公里;铁路通车里程352公里。

  第十五页,地理分区图(比例尺1:75万):以不同颜色表示巴勒斯坦地区的四大地理分区,即草绿色为沿海平原地区及北部的哈罗德平原和耶斯列平原;赭色为撒玛利亚山地、犹大山地(中央山脉)等中部、北部的高原山地地区;黄色为南部的内格夫沙漠地区;暗绿色为约旦河谷地区,由最北面的胡拉谷地向南经死海直达亚喀巴湾的狭长地带。

三  地形图解析

  现代地图部分(以色列地图):含分幅地形图10页(16~25页)和城市图3页(26~28页)。背面文字说明是:以色列国及其附近地区的地理结构(16~17页)、气候(18页)、以色列定居点和名胜地索引(19~25页)。城市图背面则是该城市的概况。

  分幅地形图比例尺1:25万,其优点是比较全面和系统地反映了区域内自然、人文地理条件,便于国家各部门在较大范围内作总体的区域规划、查勘计划、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地理调查,在国防、军事建设上使用也较为广泛。编者估计是参照英国殖民时期的军用1:25万地形图作为底图,英军以开罗为大地原点进行测量,划分坐标带制作的。

      《图集》中自北向南将全境平均分割成10幅矩形分幅地形图(即一页一幅),并平均拆分为4cm×4cm的正方形方格,每方格距离为10cm。为方便快速查询和检索考虑,每方格自东向西按希伯来字母顺序,自北向南按阿拉伯数字顺序排列。地形以等高线分层设色绘制,等高线间距100米。在色彩的运用上,随着地势逐渐升高,由浅绿色依次过度到灰绿色、淡黄色、黄色、赭黄色、赭色、深褐色;而死海地区低于海平面的,则随着地势逐渐降低,则由浅绿色依次过度到绿色、深绿色。地形地貌的刻画,总体而言细致入微,层次分明,色彩鲜艳,协调自然,水平可臻上乘。

  从第一幅(第16页)左侧空白处的图例表可见各类注记符号约三十余种。其中突出了对交通线路,重点是公路交通的标注,即黑色双实线添加红色为A级公路,黑色双实线添加线段式红色为B级公路;黑色双实线表示沥青路,双虚线表示非沥青路面(土路);点状线表示小道。其次铁路以黑白相间的线条表示,分准轨和窄轨两种,窄轨线条黑白间隔较短促,同时还标注了车站。

  城市居民点方面,人口在2500人以上的,一律按不规则块状斜纹框表示;其他居民点(村庄)则以圆圈正中加点表示。此外,根据巴勒斯坦地区的宗教、历史、文化的特殊性和多元性,特别标注了犹太教堂、教堂或修道院、清真寺或穆斯林圣墓、古迹遗址、城堡、人工丘阜(封土堆)等等。

  城市市街图包括了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旧城;特拉维夫-雅法、提比里亚;海法、阿卡6幅,其中耶路撒冷旧城比例尺为0:75万,其余比例尺均为1:2万。各城市市街图详细标出了街道名称和居民区,区分了沥青路(双实线添加黄色)、土路(双实线)、在建道路(双虚线)和铁路(双实线中间添加黑色粗单实线)。耶路撒冷、提比里亚和海法三个城市增加了等高线(每隔十米一条)表示地形。

四  后记

      《图集》是笔者多年以前从Ebay网站上一美国卖家购入,封面内侧正中粘贴有叶史瓦大学Hedi Steinberg图书馆的藏书票,应为该图书馆原馆藏流出的叶史瓦大学(Yeshiva University)位于纽约市, 创办于1868年,是一所世界顶级私立研究型大学,美国一级国家级大学,全美最佳宗教研究学院之一,在世界范围享有相当高的名望。该大学是由犹太教信徒赞助故而也叫犹太大学。

  由于笔者对希伯来文毫无所知,如同天书一般,入藏之后一直束之高阁。前不久偶然在百度谷歌翻译时,发现谷歌翻译内有希伯来文的虚拟键盘,于是几经摸索,搞清楚了希伯来字母的规律,在虚拟键盘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敲入,靠机翻加结合上下文分析,基本知晓了大概。欧洲西班牙巴斯克民族的语言以难懂而著称,十六世纪,一位名叫拉拉曼蒂的神甫为了向巴斯克人传教,苦心钻研,第一次将巴斯克语语法写成书,他没有把这本书起名《巴斯克语语法》什么的,而是犹如一个战胜恶魔的传记般的书名——《我征服了不可能征服的》。虽然我比不上这位神甫写出语法书,但也深刻体会到征服一门你从未接触过的稀奇古怪的语言文字是多么地困难,即便是征服了一本地图,也是值得骄傲的。DSC09855.JPGDSC09856.JPGScan Image_81.jpgScan Image_82.jpgDSC09859.JPGDSC09861.JPGDSC09860.JPGDSC09866.JPGDSC09868.JPGDSC09869.JPGDSC09870.JPGDSC09872.JPGDSC09871.JPGDSC09873.JPGDSC09877.JPGDSC09876.JPGDSC09874.JPG



文章分类: 地图捕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