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水文峰塔发表时间:2022-11-22 13:46 风水文峰塔 都匀文峰塔位于都匀市城南剑江龙潭西岸沙滩上,即今文峰公园内,为都匀一大胜景,也可以说是市区内唯一一座至今保留完整、货真价实的古建筑(百子桥仅余桥基为原建,桥上建筑均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重修)。据《黔南文物志稿》(一)记载: 文峰塔原名文笔塔,为五层木塔,明代万历年间桂姓总兵率乡人修建。年久倾圮,仅存塔基。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剑江石桥被洪水冲塌,在重建石桥时,曾议一并建塔,但恐民众负担过重,未果。清仁宗嘉庆五年(1800年),都匀人士欲复旧观,增修塔基,又以力绌缀工。清宣宗道光十八年(1838年),陈西桥任都匀太守,重议建塔。道光十九年,都匀人士、甘肃按察使陶庭杰致书于家,捐金一千两作建塔资金,成为重建文笔塔的首创者。 (略)陶庭杰捐金之后,都匀太守陈西桥、知县钟海门复集城乡士绅,募金二千两,于当年九月在原塔基上修建石塔,即今之文峰塔。塔于翌年四月峻工,费资二千九百余两。据县志记载,“落成之日,远者近者,老者少者,奔走聚观者,莫不加手于额,曰:‘百年来废坠之工,谋之而未举,举之而不终,不图今日成功如此其速也’。至是人人目中之塔,适如人人意中之塔矣。”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剑水暴涨,冲毁东、西、北三面塔基,塔身裂开二丈余。民国二年(1913年),都匀知府孙嗣奎集资复修。 文峰塔为七层密檐式石塔,塔身正六面形,高三十三米,径心九点五米,塔顶冠一钢质塔刹,造型古朴。下有正方形青石塔基,塔基北面有石阶通上。塔身东面并立石碑三方,为陶庭杰手书《重修文峰塔记》,孙嗣奎《补修文峰塔记》,碑文大部完好。 文峰塔东临剑江龙潭,潭东有马鞍山、龟山,危崖耸立,绿树葱茏。春夏潭水盛涨,碧波塔影相映,旧时称“龙潭春涨”,又称“雁塔涵潭”,为都匀八景之一。今日当地土特产品,多以文峰塔作商标图案,成为都匀的象征。(略) 塔最早是作为佛教建筑而出现的,但由于它威严雄壮,高耸入云,既可以指明方向、距离,又可以打破一方山水的平缓格局,调和阴阳,镇山锁水,以利民生。这种用以镇压风水、增补形势、振兴文教的厌胜塔、文峰塔在古代中国大规模地兴建,一座座造型各异、形态万千的木塔、石塔往往成了一座座城镇或风景胜地的显著标志。而文峰塔的建造,其主要目的不外乎就是兴文运、昌科举。清人高见南《相宅经纂》卷二云:“凡都、省、府、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 都匀文峰塔,闻其名即知也是地方官民士人祈愿脚下这方热土“昌文运”而兴建的。高友谦《中国风水》①一书中对其评价较为中肯:“全塔造形古朴、典雅端庄,东临剑江龙潭,西与蟒山遥望。虽未必惠及到人文科举,然而却实有利山川形势。每当春夏之际,龙潭水涨,浩浩荡荡,或称‘龙潭春涨’,或日‘雁塔涵潭’,为都匀著名风景区之一。”除了“昌文运”,都匀文峰塔在整个城区的地理形势中还起到了画龙点睛般的关键作用。 都匀城区呈两山夹一水的风水格局,东有东山,西有蟒山(又称龙山),中间剑江(清水江上游龙头江市区段)自北向南穿城而过;所谓山随水行,水界山住,水随山行,山防水去,如此则阴阳相依.山水会即龙止,水飞走即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都匀城区的山水皆源自斗篷山(祖山)而来,蟒山乃匀城主山,城内四周众山皆倚靠主山顺沿剑江河两岸多呈纵向排列;按风水察砂理论,左(东方)青龙右(西方)白虎,且青龙宜高,性阳,形木,喜长大,喜动;白虎宜低,性阴,形金,喜圆满,喜静。故以东山为龙砂,西山(今九龙寺所在位置)为虎砂,都匀老县城即是取“背山依水望龙潭”之势,惜正北玄武位(后山,七星山)及正南朱雀位(前山,马鞍山及龟山)气势偏弱,剑江流至龙潭处拐了一个U字型大弯,来水汇聚于此融潴形成龙潭水口,古来既有“深不可测,祷雨有应”之说②,但北向来水自三江堰涌出后便遇一片较为开阔的地势,山形横抱不明显,易对城区造成水涝之患,若洪水一到龙潭,就更加汹涌澎湃,不可收拾。文峰塔选址于此,与东山魁星阁遥相呼应,即可化解内气外泄,保佑文运昌盛,又可镇山锁水,美化城市格局。若以现今剑江大道为匀城中轴线的话,文峰塔的八卦方位正好对应正南方偏东丙位,直抵龙潭口,位置是极其有利的,则“人人目中之塔,适如人人意中之塔”的含义即在于此。 针对都匀城区地理形势、风水格局的分析仅为笔者个人揣测而已,一家之言,多有虚妄不正之处,诸位看官且作笑谈而已矣。无论如何,文峰塔点缀匀城这块山青水秀之地,浑然一体,给生长于斯的人们增添了一处休闲娱乐的场所,也让匀城市民从山形水势中感受到故土的魅力,加深对故土的依恋,创造出了一幅谐和有情的自然与人工相雕琢、融合的生态美景,其实这又何尝不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体现。 注: ①《中国风水》“六·风水巫术(7、风水塔与风水楼)”,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2年5月第一版。 ②见《大明一统志》、《贵州图经新志》等。 (2002年作,2022年10月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