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守望者
标签
收藏研究
传统文化
地图守望者

抗战时期的稀见城市街道老地图——《贵阳市街图》

发表时间:2023-05-06 23:25

DSC02250.JPG

抗战时期的稀见城市街道老地图——《贵阳市街图》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一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军令部陆地测量总局编制了一张《贵阳城厢街市全图》(见拙文“本土老地图复刻精品赏析——《贵阳城厢街市全图》”),其制作精良、质量上乘,在当时省内颇有一定的影响,也引起了民间出版机构的效仿。

当年六月,贵阳新中国书店出版发行了《贵阳市街图》(以下简称《市街图》),整幅约二开大小(77×52CM),单面彩印,图幅正上方有隶书“贵阳市街图”五个大字,左侧上方为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出版,下方定价每张六角”;右侧上方为“贵阳新中国书店发行”,下方“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正下方有“图例”表。图幅呈双框格式,右上角方框内为硕大的指北针图标及数字式、线段式比例尺其涵盖范围与《贵阳城厢街市全图》(以下简称《全图》)基本一致,即整个贵阳城区及附近城郊一带。《市街图》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全图》,但二者的差别还是较大的,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从地理要素的表现看,作为军方机构编制出版的《全图》,其精细度、准确度自当不在话下,而《市街图》一是比例尺较较《全图》偏小(六千分之一),内容必然不及《全图》全面、丰富;二是《市街图》的注记符号作了一些简化,比如没有《全图》中的花园、树木、耕地、墓地、水井、沙洲、闸、坝等;《市街图》图例列出了河流、桥梁、村路、墙垣、小道、马路、城垣、街道、山形(等高线)、草屋、池、水沟、小桥等13种,略少一半。三是地名标示较《全图》有所减少,且多为学校、工厂等机构设施,但路名、街名的标注出入不大。此外,《市街图》整体的观感要稍为自然、大方一些,突出于色调的搭配采用绿色为底色,而非《全图》底色留白的样式。

图中最大的区别在今南明区西湖社区观水路以南、观风台以西南明河流经此处形成的U字型地带内,即省府开辟的新住宅区,《贵阳城厢街市全图》中此处尚是一片荒芜之地。据《贵阳指南》(航建旬刊编辑部编,1938年贵阳文通书局印行)所述:“抗战以来,省府鉴于人口激增,而城区过狭,原有住宅已不敷分配,特划辟河湾全部为新住宅区。新住宅区之范围,东西南三面均临南明河畔,北临小溪,东北抵观风台山麓,占地一万二千七百零四又百分之四十二市方丈,适据城南胜景之中心。其地先由政府全部征收,加以统筹整理,设计一切道路及公共建筑,划定宅地号数,再由人民请领,自行建筑住屋,其建筑之方式及房屋占地与庭院之比例,均有规则定之。设计机关为建设厅贵阳市政工程处,其设计之公共建筑,除道路、广场、桥梁、下水道、电灯、电话各项而外,尚有公园、图书馆、菜场、给水、冷藏及防空壕等各种设备,以及邮电、警察,现代都市住宅区所需者略备。宅划分为一百八十号,其详见于附图,兹不备述。现时该区外郭马路业已辟成,其余均在加工赶修,不日荒芜胜地将焕然一新也。”《市街图》此处已然绘出街道、房屋的轮廓,但没有标出任何名称,推测当时仍在建设之中,尚无正式名称公布所致。

“二·四”轰炸后,贵阳开始了第二次城市街道的重建与拓宽工程,市政工程处按照省府及建设厅规划,拟开辟火巷、拓宽马路,以利疏散。《市街图》出版于轰炸后不到半年时间,街道大体维持原状。城内的拆迁改造,大致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即已着手辟修马路,整顿市容,当年拆除了北门城垣。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修建大西、威清、六广各门穹洞,拆除倾圮谯楼。次年封闭旧南门,辟中正门直通第一经线干道,同时拆除南门月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修筑第三纬线马路,在禹门路正对东山处新辟东门;同时在世杰花园、乐群路、南横街各添一门。到《市街图》出版前夕,已形成了四纵四横的格局。那么我们就城内的重要马路、街道作一简单的梳理吧。

从图上看,城内以纵贯南北的中央经线(主干道)最为重要,其北端从六广门外的环城马路交会处为起点,向南经南京路、广东路、中华北路、中华南路、盐行路出大南门,过南明桥,南端止于箭道街、南明路交会处的环城马路,正好将环城马路包围成的椭圆形一分为二。定为一等路,宽四丈四尺(约14.7米)。干线两侧为贵阳最繁盛之处,商业荟萃,店铺林立,热闹非凡。中华北路、广东路、光复路路口建有铜像台(旧北门月城故地)。与中央经线平行的还有第二、三、四经线三条,二、三经线在中央经线的右侧(东面),第四经线在左侧(西面)。各条线路的北端均接环城马路,南端皆汇集于大南门。其等级列为第二等,路面宽三丈六尺(12米)。第二经线由红边门环城马路起,入城经灵光路、和平路、陕西路逾水关,经东岳路、珠巢井、后新街、金井街、福德街、仓后街,止于大南门。第三经线自红边门的灵光路,即第二经线的右侧分出,经北天主堂、余家巷、三官殿、堰塘坎、文明路、蔡家塘、双槐路、会文路,到大南门止。第四经线北端从环城马路西北角起,人城后,经乐群路、龙泉街,过花家桥、太平桥,经公园路、南通路、复兴路、阳明路、冯家塘到大南门止。

城内东西横贯的主要街道(纬线)也分四条,第一和第三纬线为一等路,第二和第四纬线为二等路,路面宽度和经线街道一样。各条纬线两端都跟城外的环城马路相衔接,与四条经线组成四纵四横的城内主要干线,将全城地域划分得甚为匀整。第一纬线由威清门外环城马路起,经威西路、普定路、化龙桥,出新东门再与环城路相衔接。第二纬线以原有介于新老城之间的旧城基辟筑为市道,从世杰花园起,经光复路过铜像台,再经三才路、三民路、三民后街接环城马路。第三纬线由中山门(大西门)直达老东门,其重要性与第一经线相当,为城内东西向的首要街道。其西端从中山门环城路起,经中山路、狮子桥、三山路、禹门路,由文昌阁东出接老东门外环城路止。第四纬线自次南门起,西端向西展线有民族路经蝉宫桥(蟾宫桥)、文化路接环城马路,次南门向东入城,经都市路、棉花街(原粮道巷)、会文巷(原火药局)出城接环城马路。

除四纵四横的主要干线外,城内其他支路、街巷甚多,数不胜数,记不胜记,一般支路都定为三等市道,宽度三丈(10米)。支路首尾各与左右前后的经纬干路连络,而改筑支路的街道,约已占去旧有道路的五分之三。图中较为重要的支路在第一经线左侧的有乐群路(原岩井街)、永乐里(原永乐巷)、毓秀里(原兴隆巷)、龙泉街、通商路、打铜街(原铜匠街)、金沙坡、打铁街、龙井巷、岳英路(原鸭子塘)、河西路(原河沿坎)、崔家坡、飞山街、中街、万宝街、交通路、湖北路、司法路、院前街(高等法院、省第一监狱在此)、福建路(原天后宫)、黔明路等。在第一经线右侧的有郭家湾、余家巷、四川路、翠屏里(原砂锅寨)、河南路(南河)、河北路(北河坎)、红石街、慈善巷、颜家巷、东岳路、赵家巷、省府西街、忠烈街、光明路、文笔街、铁局巷、正新街、贵山街、晋禄寺、珠市巷(原白泥坡)、三板桥、皂角井、独狮子、大坎等。

在建置方面,贵阳设市前,其市政管理机构由警察局代行办理。民国二十五年八月,贵阳市政工程处成立,以专办市政工程为主,其余仍由警察局主持,至贵阳正式设市之后,才转交市政府行使市政管理职责。警察局下设五个分局,相当于区一级行政组织,分局之下为联保,联保之下为保甲。图中一分局驻南京路(永乐里附近),二分局驻中华北路(颜家巷附近),三分局驻公园路(世杰花园南侧),四分局驻都市路(第一监狱旁),五分局驻南明路(玄天宫北侧)。

《市街图》的发行机构贵阳新中国书店”,笔者遍查网络及相关书籍、资料均无任何着落,遗憾之至;而查询国图、省图都没有馆藏记录,贵阳市档案馆编著的《百年地图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也未见收入,估计省市档案馆亦无所藏。地图图幅四角布满图钉印迹,想必也是长期张贴于屋内墙壁之上,几番辗转,最后流落到南京为我所得,也算是有缘千里入我家了。在此,对转让此图的南京学人书店的阚伟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

附参考书目:

《贵阳建置沿革》(金筑丛书),贵阳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贵州教育出版社199212月第一版。

《贵阳志·建置志》,贵阳志编纂委员会编,1983年出版。

DSC02091.JPGDSC02099.JPGDSC02093.JPGDSC02095.JPGDSC02094.JPGDSC02096.JPGDSC02097.JPG微信图片_20230410232445.jpg微信图片_202304052329461.jpg

文章分类: 芙蓉斋说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