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支那分省基本大地图》考略发表时间:2019-08-01 21:11 《新支那分省基本大地图》考略 一 1938年10月,武汉和广州相继陷落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相持阶段。日军面对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的窘境,不得不调整侵华政策,采取对国民党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而将其主要兵力用于对付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此时,除开东北的伪“满洲国”, 华北、华东沦陷区就先后出现大大小小数个汉奸傀儡政权,最早是1935年12月殷汝耕在通州成立的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随后1937年8月在张家口成立以于品卿为首的伪“察南自治政府”;9月在大同成立以夏恭为首的伪“晋北自治政府”。10月归绥成立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1939年9月察南、晋北两伪政权并入以德王为“主席”的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在北平,王克敏于当年12月建立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北平为北京定为“首都”, 次年2月合并殷汝耕的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辖北平、天津和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四省。汪伪政权成立后,伪临时政府降格为“华北政务委员会”,名义上归属汪伪政权。 南京沦陷后,梁鸿志等人于1938年3月成立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辖苏、浙、皖三省和宁、沪两个特别市。1940年3月并入汪伪政权。而在1938年年底汪精卫的公开投敌叛国,则是日本对国民党政治诱降方针的最大成果,侵略者“中原制霸”大业甫成,整个国家自上而下都沉醉在“大东亚圣战”胜利在望的狂热迷梦之中,官民间鼓吹前往占领地从事所谓“新东亚建设”的呼声也随之鼓噪不绝。 二 在著名地理学家辻村太郎①的主持监修下,并经陆地测量部认可,昭和十四年(1939年)由东京地学资料研究会发行的《新支那分省基本大地图》(第一辑),就是专门针对“进入”中国开展“新东亚建设”这一目标而编制出版的,图名称作“新支那”就很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把上述一系列傀儡政权视作一片新天地,憧憬干出一番新作为,实则是赤裸裸的自我美化和自我陶醉。其发刊宗旨直言不讳地写道: “我们同国土辽阔、历史悠久的善邻友邦干戈相见已三年,皇军恩威并行,所至亲日之风翕然而起,新中央政权相俟成立,治安亦渐次确立,实乃吾人专注于经营大陆此一神圣事业之大好时机。 中国大陆历来享有世界宝库之称誉,地下蕴藏无尽之资源,土地庞大惜交通甚不便利,前人尚未探索的区域较多,亦未对其实施充分的考察,不独吾人且一般有识之士亦感遗憾。 当前,局势变化急速朝新方向发展,正当建设新东亚之际,固当详知其政治、经济、产业、交通等诸般现势,以立百年之大计,诚属燃眉之急! 本会兹鉴于此,为适应今日之新形势,特制作覆盖全中国的最新正确详密、也最权威的分省大比例尺地图,以应广大社会人士的热烈期望。且编纂是图,有幸在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助教辻村太郎老师的严密指导和监修,及同校地理学教室村田理学士、伊藤理学士的亲身努力实地调查之下完成,以臻正确无比而尽力达成新颖全面、逐一不漏和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实乃当今唯一值得信赖的大地图,当然,有理由相信也会成为大陆建设方面绝佳地指导标杆。 本会先前刊行的由商工省地质调查所所长山根博士校阅的产业总览《日支关系大地图》,博得江湖诸贤之绝赞,诚本会莫大之光荣。兹此即便付出多大的牺牲亦当尽付剞劂,以奉献给长期奋斗中的学术界及企业界。 本图若有助于经营新东亚大陆之我神圣事业,是则非独本会之荣幸耳!敢情诸位方家雅鉴指正!”② 由此,《新支那分省基本大地图》(第一辑)就正式出炉了,在辻村太郎的学生村田贞藏、伊藤隆吉亲赴中国实地勘测之后着手编纂,原陆地测量手森野英二制图,第一辑分山东省、河北省、山西省三幅,幅面统一呈2开大小(74×108CM),单面厚纸九色彩印,平均分割为八块以棉布条粘连,并沿粘连处折叠装入八开布面纸匣中,装帧设计相当考究和用心。外匣经过几十年风雨已损伤严重,脊背断裂,经过修复后已无大碍;三幅地图幸得外匣的保护,毫无瑕疵,品相几近完美。 三 辻村太郎说 “地图乃文化之准绳”,作为“景观地理学”在亚洲最早引进者和首创者,辻村太郎推崇的“文化景观”理念也通过他的两位得意门生尽可能多的体现在了地图的编纂上。辻村将“Landschafrt(landscape)”一词译为“景観(けいかん)”,景观这一概念有“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而“‘文化景观’是说从狭隘的空间解放出来,并且增加了一种力,以适应外来要素的景观。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差别,景观是由自然景观渐渐向文化景观移动的。”③聚落景观、交通景观、耕作景观是其“文化景观”理念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了景观的单元性、可见性和范围性特征,反映在地图上其实就是点(聚落)、线(交通)、面(耕作)的不同表现。具体到该图,则集中展示了点(城市、乡村居民点及建筑物)和线(铁路、公路、航海线、航空线等)的分布状况,同时再融入到千变万化的地形(自然景观)之间,从而给人以立体、直观的识图、读图、用图印象,这也是辻村景观地理学说中用自然科学的手法来解构、阐述其“文化景观”理念的一个最大特征(后来亦成为学术界所诟病的一个地方)。 从地图的整体编制看,编纂者赋予该图“最新、正确、详密、大比例尺”四大特色,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首先,资料的蒐集与准备工作周详有效。基于正确第一之要义,以陆军陆地测量部发行的《东亚五十万分之一地图》作为最基本、最优先的参考蓝图。同时采纳的还有陆地测量部《北支那百万分之一地图》、水路部《胶州湾至莱州湾五十万分之一地图》、外务省情报部《支那地名集成》以及《中华民国新地图》、《中华民国邮政舆图》、《中国地名辞典》(刘钧仁著)、《东洋读史地图》(箭内亘著)等十多种。 其次,比例尺各幅统一按照七十五万分之一制作。七十五万分之一其实只能算作中比例尺,在当时针对政府、产业机构,社会人士或一般民众使用的公开发行的地图,基本上可以满足需求了的,甚至于军民两用亦无不可。另外,各图增加了该省重要城市的十万分之一市街扩大图,与丁文江等编纂的《中华民国新地图》中的市街图极其相似。 第三、在制图表现上,编纂者充分动员和利用地理学会等该领域的技术力量,精雕细琢,严格校正。以详密、鲜明为主要着眼点,通过不同注记符号强调了居住形态和交通线路在地图编制中的特殊作用。首先,“文化景观中,最显著的是居住景观。如果将文化景观解释为由人为而变化的景观,那末人类分布的地方,必有各种筑造物;其中当然以房屋及聚落为最可注意的形态。”④城市、乡村居民点有国都·省会、大城市、县级城市(大城市规模)、主要城市、县级城市(一般城市规模)、村落六种,国都·省会一级以黑色方块构成房屋集中的街区形状,对中国城市所特有的城墙也加以留心关注,城墙仍旧保留的照样绘制上去;各主要城市还标注了罗马字中文发音,便于使用者识别阅读。 其次,交通通讯线路有普通铁路、特种铁路、航海线、航空线、大小道路及海底电缆等,为方便旅行者考虑,对铁路大小站名均一一全部予以标记,且注明了重要站点的标高。这些线路除航空线用蓝色表示(河流也用蓝色),其他皆用黑色表示,加之经纬线也是黑色,相互间的区别不是非常明显,易产生判读失误。 三是其他建筑物或设施有海关、邮政电信局、邮政局、电信局、灯塔、教堂、驻外日本公馆等,驻外日本公馆含大使馆、总领事馆、领事馆、各分馆、各派出机构,凡在昭和十四年三月十日前开办的均予以记入。其他人文景观还标注了塔、蒙古敖包、井、温泉、名胜古迹、古战场、采矿地、长城及门楼等。 四是矿产分布力求真实、可靠。编纂者仅撷取准确度、可信度较高的矿产资源情报资料,采用红色字体的矿产英文缩写进行标注,共列出了金(Au)、铜(Cu)、铁(Fe)、锰(Mn,マンガン)、钼(Mo,モリブデン)、镍(Ni,ニッケル)、锌(Zn、亜鉛)等十七种。 第四、自然景观彰显地形的高低起伏,平原山地一目了然。自然景观标注仅有河流、湿地、盐田及海涂、主要山峰等寥寥数种,但地形的表现却是整套地图的灵魂所在,重中之重。地形的绘制采用当时先进的等高线分层设色法,等高线每隔二百米一条以示地形高低有别,0~100米施以绿色,100~200米施以淡绿色,200米以上按200~400、400~600、600~1000、1000~1400、1400~2000、2000~2600、2600~3200、3200~4000、4000以上不同阶段分别由浅入深施以淡黄直至深棕色,九色套印的效果鲜艳优美,层次分明,无可比拟,任何人一看即可迅速明了神态各异、变化万千的复杂地形地貌。相对于二十万分之一,或者十万分之一及其以下的大比例尺地图,其地形虽无法勾勒出纤毫毕露、细致入微的更深层次的表现,但达到此般高水准的等高线分层设色表现地形的较大比例尺省级地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算得上稀罕的作品。即便是最优秀的《中华民国新地图》在比例尺上也远远不及于此。 最后,在行政区划方面,编纂者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仅绘出省级区划界线,没有标示到县一级,这是该套地图最大的缺陷之处。 四 按计划,该系列地图在昭和十六年(1941年)三月三十一日前完成五辑(每三省一组为一辑)共十五幅各省地图的编纂任务,除第一辑顺利完成出版,第二辑(河南省、江苏省、安徽省)、第三辑(晋北自治政府、察南自治政府、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第四辑(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第五辑(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都未能付梓面世。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及登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雅虎、Goo等网站,均无后几辑的出版、介绍、馆藏等信息。究竟是何缘由造成编纂工作停顿,已无从查证。这一系列地图未能得以完整的出版,撇开其他因素而论,的确是无法弥补和令人遗憾的。 注:①辻村太郎(1890~1983),日本文化地理学、景观地理学的开创者,著名地理学家,神奈川县人,1912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理科院地质学科,师从小藤文次郎及山崎直方学习地形学。1916年毕业后升入帝国大学大学院进修,在山崎直方指导下专攻地形学,以火山岛地形为主要研究对象。1918年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担任讲师,1920年取得教授资格。同年亦进入帝大执教,1923年任该校地理学助教。1925年与山崎直方一起创建了日本地理学会,山崎直方去世后成为学会的实际主持人。1939年至1952年间,先后任地理学会副会长及会长一职。1944年升任教授。1951年退休后长期在日本大学任教。著有《地形学》、《景观地理学讲话》等。辻村太郎建立了日本地形学体系,主要从事断层、准平原、冰河地形等的研究。在冰河地形及其断层、山岳地形及其古地形的复原等地形学上取得的成绩和贡献颇多。30年代,他从欧美引入并提出了“景观地理学”的概念,首次将“Landschafrt(landscape)”一词翻译为“景観”。但他并未对“景观”一词给出具体的定义。 ②《新支那分省基本大地图》发刊趣旨。 ③④《景观地理学》,辻村太郎著,曹沉思译,商务印书馆1936年9月初版,万有文库第二集。 (2018年7月13日)
文章分类:
东瀛旧图谈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