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守望者
标签
收藏研究
传统文化
地图守望者

明清帝国,都匀那些事儿!(贵州·邱祥彬)

发表时间:2021-02-19 21:06


明清帝国,都匀那些事儿!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一块块石头雕琢的永恒的书卷。

正德、嘉靖、隆庆、万历4个时期是明王朝的中期也是鼎盛时期,也就是这个时期,廷杖后再贬谪这种法外酷刑用得最为泛滥,最为极致。明谪黔官员二十余人而著名者三,一是正德初年的兵部主事王守仁,二是嘉靖年间的刑部主事张翀,三是万历年间的刑部主事邹元标。

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20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40,贬谪至贵州龙场驿栈驿丞。这段时期完成“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三月,春暖乍寒,发生了一件极不寻常的事情,给事中吴时来疏论严嵩奸状,次日,时年33岁的刑部主事张翀以《圣明亟处大奸巨恶輔臣以谢天下以靖虏患疏》上书,从边防、财赋、人才三方面揭发严嵩“险足以倾人,诈足以惑世,辨足以乱政,才足以济奸。附己者加诸膝,异己者坠之渊,拑天下口使不敢言,恶其恶日以恣”,要求皇帝对严嵩给予责谴,以平众愤和振奋戍边将士,并达革新政治的目的。同部主事董传策亦疏继上。严嵩怀疑同僚徐阶主使,便“密奏三人同日构陷,必有人主之”。在明代,弹劾是家常便饭,似乎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但事情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嘉靖皇帝不分青红皂白,将张翀、吴时来、董传策三人视为叛逆之奸臣而同下诏狱,严刑拷问。张翀大义凛然:“臣自为社稷死耳,畴能主使臣者!”于是龙颜大怒,拟处以大辟之刑,后因朝官郑晓力争,得免死罪,施行廷杖,这是大明帝国没有法律规定的一种刑罚,常用来折辱、酷虐臣下以显示皇帝的无上权威。行刑时,由锦衣卫绑住受刑者双手,押到午门东侧,将受刑者上半身用麻布袋笼罩,捆住双脚,裸露下身,一声喝打,百声呼应,每打过五棍换一批打手接着打,打够数还要抬起来往地下摔,往往血溅肉飞,十分残酷。

张翀一边挨打一边大声呼喊同时受刑的吴时来、董传策:“苏醒,苏醒,大丈夫临死,刚正之气不可衰馁而受人可怜!”。四月四日张翀被谪戍贵州都匀卫,五月起程。有了小人督办,可谓雷厉风行,两个月就尽遂了“各犯都发烟瘴卫,但逃,杀了!”的皇帝旨意。张翀到都匀后,“从游者日众”,当地民众“谋于众,捐金募工”,筑龙山道院,张翀“负甑习静其间”,成就“龙山悟道”。这位曾被皇帝打过屁股的张翀“天下仰之,若景星庆云”,明嘉靖贵州巡抚吴维岳为张翀《鹤楼集》作序,“都匀诸生群造其门,执经求从弟子列,则相与论古今忠孝事及吾儒性命之学,都匀风教寝明异傍郡”。

穆宗嗣位,年号隆庆,元年(1567年)正月五日,被贬都匀近八年的张翀被召还朝,后为吏部主事大理寺少卿。启程之日,学子门生争先恐后为先生送行。恩师潇洒豪放,神采飞扬,在东山石壁上挥洒了遒劲刚健、潇洒豪放、落拓不羁的“仁智之情、动静之理、栖此盘古、饮此泉水”。晚清贵州著名学者郑珍《雨花岩观明张忠简公摩崖》有“都匀人以忠简为仙,谓此为爪书仙迹,龙江寺尚留斩蟒刀”的注语。

大彻大悟的张翀带走了都匀父老乡亲的一片真情,也带走了形似雀舌,色泽鲜绿,叶底明亮,汤色清澈,芳馥四逸,回味甘甜的毛尖茶。朗朗乾坤,皇恩浩荡,自然要将毛尖茶奉敬给穆宗品尝,此举高雅而不落俗套。穆宗龙颜大悦,钦定为贡品,糊里糊涂开了毛尖茶明清时期即为贡品的先河。一杯酽茶,三分睿智。魂牵梦绕的更是在都匀飘逸茗香相伴的8个年头和韬光养晦的峥嵘岁月。

张翀和严嵩斗争成就了传奇昆曲《鸣凤记》,《鸣凤记》是一部开了以戏剧方式表现现实的政治斗争之先的杰作。在中国戏剧史上,明代传奇是继元杂剧之后形成的又一创作高峰,其剧目数量之多,所表现内容之广泛,是中国优雅的文学和精致艺术结合的空前绝后的典范,仔细想来,和都匀也有剪不断的千丝万缕的情节。

万历五年(1577年)九月,首辅张居正父亲病死居丧不丁忧,东林党首领之一邹元标三次上疏反对“夺情”,张居正十分恼怒,反将邹元标打了八十棍子,贬谪流放都匀卫。邹元标处之泰然,更加潜心钻研理学。万历二十一年(1595年)邹元标弟子陈尚象、吴铤等恳请提学徐秉正修建书院,选址观音寺旁,书院建成以邹元标号为名,为南皋书院(后改为归仁书院)。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都匀知府区维翰为了纪念张翀文化教育的开辟之功,在明代观音寺的遗址上建造书院,取名为“鹤楼书院”。

王守仁因思想文化的巨大影响、军事上的卓越事功而家喻户晓;邹元标以清风峻骨、等身著述和东林领袖的地位,知之者亦多;惟张翀在黔十年,尽管为时最久且官至封疆,事迹却反隐而不彰。究其原因,或由张氏著作散逸、传本极少所至。所幸之是,明刻《鹤楼集》影印本已经点校,并由孔学堂书局出版。著名学者、贵州省文史馆馆长顾久教授拨冗作序。

万历贵州巡抚江东之《南皋书院碑记》“余不佞承乏黔中,蒐名贤遗迹,得三迁客,夷夏于今称之”,尊称张鹤楼、王阳明、邹南皋为师长,确立了“三迁客”在贵州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万历元年(1573年)都匀市文峰塔建成,五层木塔,直指文曲星,寓意文星下界。说来也巧,7年后,都匀人士陈尚象中庚辰科进士,三甲二百三十五名,开了先河,紧接着就有了扶纲、涂宏猷2位进士。到了大清帝国,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科刘蛟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朱毓崧,160多年间,又有19人考取进士,其中成绩最好的就是字子俊、号莲生的陶廷杰,嘉庆十八年(1813年)拔贡,次年甲戌科进士,二甲二十五名。入翰林院授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山西主考官、广东学使、湖广道监察御史、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等职(这是迄今为止都匀籍唯一的正部级实职领导)。

道光十九年(1839年)木塔被洪水冲毁后,时任甘肃按察使的陶廷杰闻讯慷慨解囊,捐赠一千两银子,官员、乡绅、百姓无不为之动容,又捐两千两银子,一鼓作气,建成了今天的七级文峰石塔,寓意七级浮屠。陶廷杰亲自书写《重修文峰塔》记,1840年,石塔建成,号称“贵州第一塔”。 这一年大事不断,一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其次是鸦片战争爆发。

若干年后,陶廷皋登临都匀八景之一的南门楼,依栏凝视弟弟捐资修建的文峰塔,诗兴大发,挥洒《南楼夜月》:“天风吹我上南楼,皓月当空景最幽。百尺豪情怀韵士,三分夜月小扬州”。这是何等景色!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秉性刚直,为官清廉的陶廷杰退休回家。“人之论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根深蒂固的中庸思想,低调做人。咸丰三年(1853年),贵州农民起义,朝廷命令陶廷杰在家乡会同地方官办理团练。咸丰六年(1856年),起义军攻破都匀城,陶廷杰死于巷战中。历史与这位为官数十年,史册记下任巡抚治下的陕西“尤弊绝风清,纲纪为之一肃,人不敢干以非礼”的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流芳百世的忠臣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陶廷杰的家训:“离人之道,品为上,次次之。世所称文人学士,谈风雅则有余,考行谊则不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要当有可信天性聪慧耳。昔范文正公(范仲淹)为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汝曹有志,其当勉旌”;呜呼!“取义成仁,一样丹心同报国”。仰望蓝天,心如潮涌。

乾隆己卯(1759年)都匀府人刘启秀,字怀芳中举,癸未(1763年)进士。历河北灵寿、新乐、玉田知县。刘启秀擅长诗词,为黔诗之优秀作品。傅竹庄云:怀芳诗以才调自喜,多刻蔗林司农选中,余得《养园诗稿》二卷,乃怀芳故人子金陵毕德隆为镂板者,逸藻翩翩,有晚唐人意境,亦黔诗之秀出者也。

怀芳尝至随园与袁枚,袁枚袁简斋唱和,有《过随园看杏花》《随园梅下观灯》(《续同人集》为《庚寅春日随园梅下观灯》)《留别随园主人》载《续同人集》中。《黔诗纪略后编》“吾黔史能诗者铜仁二徐,都匀二刘,召伯晴岚均不永年,惜哉,所著有历陵怀玉游草”。

2003年《藏书家》(第7辑)载:《竹庄诗草》,黔傅玉书“他对于同乡刘养园兄弟的推奖可在他为刘启秀《养园诗稿》和刘启华《历陵游草》所作的序中略见一斑”。傅玉书为刘启秀《养园诗稿》作序,未收入《养园诗稿》。有“晤都云刘君晴岚”“追和刘养园进土洞庭诗原韵八首有序”传世。怀芳诗稿、简斋唱和、竹庄追和均已辑录,惟刘启华《历陵(怀玉)游草》天壤孤椠,难觅其踪。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郡人唐文升已过半百,膝下无子,欲架桥以求继嗣“积田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种;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积德以遗子孙。子孙长享太平之福”独资建桥,桥长140米、宽8米、高11.5米,为七孔石拱桥。历时五载,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落成,唐文升的后代在桥上添建桥亭,咸丰五年(1855年)“耸翠亭”毁于兵燹。三十年后的光绪十一年(1885年),唐泽芳修复桥亭。名曰“耸翠亭”。著名清代史学家、贵州学政洪亮吉曾登亭眺远,诗性大发,挥毫《登剑江耸翠亭望西北诸山》:“沿流都有鹭鸶飞,空翠时时沁客衣。忽讶危崖突人影,似惊鸣镝启山扇。回潭西去绿沄沄,一角楼台上夕曛。倾耳却闻空际响,入山云斗出山云。”

一百多年来,恢宏凝重的百子桥上,三五簇拥,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茶道、茶艺、茶经、茶技。悠扬的山歌此起彼伏,分外有灵气。这情形兴许可以追溯到大清帝国的百姓人头攒动,载歌载舞欢聚在百子桥竣工典礼的聚会上。

星移斗转,浩渺无边,以敬畏之心徜徉在历史长河,以宽容之心品位历史长河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深深感受到心灵的震撼,都匀的每一块土地神奇而美丽的热土,城市与山水、田园有机融合,自然天成,较好地保持了农耕时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特征,巍巍斗篷山的伟岸与蜿蜒剑江河的绚烂,是沉淀的都匀的精髓,历史传承的东西,不断修葺,充满朝气和希望,共同构筑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共同培育了都匀人民勤劳勇敢、淳朴刚毅的性格。

而今,这是一座人文的城市,一座柔情的城市,一座包容的城市。

作者简介邱祥彬,1965年出生,大学本科。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贵州省研学旅行协会会员,黔南州作家协会会员,黔南州摄影家会理事。长期从事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研究。曾任都匀市文联主席。孔学堂书局出版与王尧礼点校的《鹤楼集》,副主编辽宁出版社《黔南风情》,主编《都匀旅游》等,作品散见于各类刊物。

微信图片_2021021921124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