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守望者
标签
收藏研究
传统文化
地图守望者

秋风•秋雨•秋心(旧文重抄之一)

发表时间:2019-07-28 21:21

按:最近休假闲赋在家,收拾书房时,无意中找到一个放置许久的文件袋,内有十数篇于十几二十年前写的失意文章,时隔多年,读之颇感有趣。虽胡乱鬼扯之作,但不忍弃之如敝屣,今稍加修饰后录于博客,窃思可暂得一安身保存之地,还望诸君随意一观而莫为之哂笑耳。

秋风·秋雨·秋心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沉,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纳兰性德·如梦令

     独自来到东山脚下,迎着扑面而来的濛濛细雨,顺着长长的石梯拾级而上。四周没有一点声音。只是风在静悄悄地吹着,雨在静悄悄地飘着,人在静悄悄地走着……。

     过去这里是静悄悄地吗?往事如烟,过去这里有一处红叶山摩崖,向来为都匀八景之一。《黔南文物志稿》上说:“春季桃李花开,落英如雨,加之清泉荷池,为摩崖频添风采。”因此被称作“灵崖雨花”。明代嘉靖年间谪居都匀的刑部主事张翀曾于摩崖之上手书“仁智之情,动静之理,栖此盘谷,饮此泉水”十六个大字。红叶山摩崖亦名为张翀摩崖,得此名士之手迹传世,“灵崖雨花”更“遂成一方名胜”。试想当年张子仪定是小憩于层层桃李林下,倘佯在片片红叶从中,一边以湛湛山泉煮着毛尖茶,一边手捧书卷,盘坐炉前,诵读道德文章,倾听鸟语呢喃,呼吸四溢花香,俯仰自然,多么地逍遥自在,多么地心旷神怡,其乐可谓优哉游哉!

     几百年过去,青山犹在,物异人非,往日的石壁、清泉、荷花、桃李、红叶,统统都荡然无踪。剩下的,只留下那孤寂的、铺满干枯黄叶的山路,还有不远处偶尔传来的几声马达轰鸣。去哪里找寻文人雅士们为之垂青的“灵崖雨花”的影子呢?衰草、黄叶、枯杨、荒间小道,融成了一团灰色,颤颤幽幽地钻遍了每一个角落。山头林间扑愣愣地窜出几只野雀,尖鸣着划破长空,消失在视线的尽头。

     我感受到了什么?萧瑟、空旷、冷冷清清,是感慨逝去了的往昔的灵秀,还是祭奠逝去了的岁月的留痕;是体味无助的孤独和失意,还是惦恋一去不再复返的青春?而这一切都是谁招来的?

     是秋风?是秋雨?

     从山顶走下两个上了年纪的老妪,大概是到魁星阁进香归来的吧?她们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步,一脚一脚,从我身旁蹒跚走过……,风雨萧瑟,片刻浸湿了我的衣衫。

     秋风、秋雨悄然拨动了秋天的心,秋天的心!?噢,秋~心~,两个字合起来不就是“愁”字么?徐志摩说:“譬如‘秋’字,已是一个极美的字形,‘愁’字更是文字史上有数的杰作;有石开湖晕,风扫松针的妙处,……。这十三笔造成的象征,似乎是宇宙和人生悲惨的现象和经验,吁喟和涕泪,所凝成最纯粹最精密的结晶,满充了催迷的秘力。……”

     秋心如风,轻轻漾漾,拂动着每一根草,每一片叶,每一颗树,无声地,弥漫散布于秋雨的一丝丝空隙;秋心如雨,点点滴滴,拍打着满头、满脸、满身、满山,无形地,落入这秋风的最深处。春心是萌动的,秋心是迟暮的,正因为是迟暮的,秋心才所以成“愁”。秋风秋雨愁煞人,有了秋风,有了秋雨,秋心也就更加苦涩、黯淡。秋心如风化作雨,秋心如雨化作泪,泪是秋心,秋心是泪。这已是重复了千百年的一首写不完的诗,一首唱不完的歌。

     啊,有一首歌不是叫做《爱在深秋》么?爱在深秋的滋味是如何感受的呢?其实我并不想去尝试。只不过这浓得让人愁极的秋,有的是寒冷的秋风,有的是冰凉的秋雨,能否在这浓得化不开的秋色中找出一点点春的气息,能否以秋心化作春心,我难以知晓……

     秋天的心是不会结冰的罢?但愿如此!

手稿.jpg